芡實。芡實的形狀和蓮花差不多,但是和蓮花不是同一種植物。芡實生長在水中,一般是在7-8月份開花,9月份就能結出果實了。芡實的價值是在它裡面的種子,也就是芡實米,也叫雞頭米,它是一種營養非常豐富的食物,還和其他七種水生植物一起稱為“水八仙”,可見營養價值之高。
芡實。芡實的形狀和蓮花差不多,但是和蓮花不是同一種植物。芡實生長在水中,一般是在7-8月份開花,9月份就能結出果實了。芡實的價值是在它裡面的種子,也就是芡實米,也叫雞頭米,它是一種營養非常豐富的食物,還和其他七種水生植物一起稱為“水八仙”,可見營養價值之高。
芡實為譽為不中人參。
1、芡實,有南芡、北芡之分:
南芡主要產於湖南、廣東、皖南以及蘇南一帶地區。
北芡又稱池芡,主產于山東、皖北及蘇北一帶,質地略次於南芡。
2、芡實,又分生用和炒用兩種:
生芡實,以補腎為主。
炒芡實,以健脾開胃為主。
芡實味甘澀、性平,中醫養生學認為,芡實抗衰延年,補中益氣,健脾止瀉,固腎益精,除溼。
“第五屆網路媒體吉林行”成員日前赴撫松縣採風。撫松有“人參之鄉”的美譽,全縣去年人參總產值達到40.83億元。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採參習俗,而今已很少再現。
撫松縣是中國的“人參之鄉”,人參面積及產量均居全國之首。人參是撫松的名片,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2010年,全縣人參總產值40.83億元,實現增加值約12億元,約佔全縣GDP(102億元)的11.76%。
中新網記者4日在全國最大的人參集散地——萬良市場看到:眾多客商雲集於此,人頭攢動,十分熱鬧。據一位參展商戶代表說,每年都會參加撫松的人參博覽會。因為當地的人參產品有名,還會有企業打來電話,讓他們去參加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的產品推介會。
深山難覓採參人 非遺習俗瀕危
在眾多的影視劇中,“採參人”的形象頗具傳奇色彩。他們翻山越嶺、以身試險,如果幸運發現珍貴的“棒槌”,就小心翼翼地用紅繩拴住挖出來,為的是不讓“成精”的人參跑了。一同挖人參的夥伴,也有可能為了獨佔寶貝展開生死爭奪。
在人參文化·撫松新城發展圖片展上,記者看到了撫松採參習俗的過程:拉幫、進山、搭戧子、排棍、壓山、打小宿、抬棒槌(挖人參)、品參、砍兆頭、參包子、準備下山、下山時留火種食物等、還願。
資料顯示,撫松縣採集人參的歷史長達1440年,栽培人參則始於1567年。由撫松縣申報的長白山採參習俗,於2008年6月被納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進深山老林尋找、採挖野山參的過程被稱為“放山”。過去,長白山區靠放山為生的人極多。在當地人眼中,參與放山是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茫茫林海,瘴氣瀰漫,野獸橫行,遍佈危險。
但是,目前,一些經驗豐富的放山把頭(採參領導者)因年事已高,很少帶徒弟進山。有些老人相繼謝世,系統掌握放山習俗的人已經不多,使得這一沿襲千年的習俗難以得到傳承,處於瀕危狀態。
這種說法得到了當地人的證實。據撫松縣旅遊局工作人員介紹,當地大力推進人參標準化種植,現在挖野山參的人極少,只是少數採挖草藥的人也同時尋找野山參。近30多年來,撫松縣已經沒有發現重量超過1斤的野山參了。
野參日益珍貴,採參的習俗,也慢慢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