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永靖縣儺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分佈在楊塔、王臺、紅泉、三塬、鹽鍋峽等鄉村的儺廟、儺神、儺舞、儺戲、儺俗、儺面,組成了富有永靖地方特色的儺文化群。廣泛傳承的儺舞戲文化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歷史、保護和研究價值,是甘肅儺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我國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近年來,為了挖掘、傳承、弘揚儺舞戲這一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永靖縣高度重視儺文化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工作,將儺舞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大投入,注重保護,積極開發,並納入全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之中,成立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並抽調相關專業人員開展儺文化調查研究,深入挖掘和蒐集有價值的民間儺文化資料,並及時歸納整理,編輯出版和製作了《甘肅永靖儺舞戲》、《河湟鼓舞》等書籍和音響製品,為傳承、保護和開發儺文化藝術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資料。縣上還透過舉辦旅遊文化藝術節、春節文藝表演活動,從中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民間儺舞藝人,並組建了儺舞隊,配置服飾道具,編排了儺舞戲《三皇鼓舞》,使瀕於失傳的傳統儺舞曲目得以繼承流傳。2005年6月,永靖縣儺舞隊代表甘肅省參加了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活動,第一次把鄉儺搬上了國際舞臺,並榮獲“展演銀獎”和“踩街活動優秀表演獎”,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2006年,永靖縣被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儺舞之鄉”稱號,儺舞戲進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該縣為申報《中國儺文化之鄉》積極做各方面的工作。
永靖儺(俗稱“跳會”)
文化方面有與儺神二郎、關公有關的村廟、神譜(幀子)多達100多,供奉的儺神形態各異,以其歷史久遠,品類豐富,在永靖縣鄉村、人家廣泛流傳。儺舞面具形態原始,種類繁多。據統計,永靖縣不僅留存明、清時神廟,而且還保留古老的儺祭儀式和20多個古舊面具(年代正在進一步考證),流傳著30多個傳統儺舞戲節目,現有儺面具30多種200多隻,儺藝人200多名。
儺舞戲(俗稱跳會)
作為儺儀的重頭戲,一般在農曆七月進行,一廟頭的人們在大總排的領導下,請來法師,安頓好供神的氈房等所需用具,聚集起九轄會手,拿著廟裡的迎神旗,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到總排頭家裡除災去溫,後到廟裡請神。
請神時,法師請卦,村上年輕人抬轎,出門鳴鑼開道,法師走在前,神轎行在中,四大九轄引領24位會手舞著儺舞器械跟在後,將神轎安放好後,全村人陸續拿來早已蒸好的四個盤饃,請號字盤的專人在其中的一個盤饃上寫上一戶人家戶主的名字,供獻在神靈前,上香、磕頭,祝神保佑;迎神時,法師手拿姜子牙神鞭,口裡默唸“上不打天,中不打神,驅打的邪鬼魍魎遠離行……”在東、南、西、北四處供上需請的神位,點上香燈,做好跳儺的一切準備工作。
儺舞,又稱會手舞(也叫踩場),開始後,兩位九轄領著二十四位會手跑大場、踩四門,最後,到神前稟說,稟辭主要說一些儺神、儺舞、儺戲的根源來歷,最後,給神許羊,法師破羊盤,拉羊回廟宰殺,獻羊頭。
會手舞后,便是儺戲表演,開幕戲一般為《二郎神趕祟鬼》,戲情為儺神變化三眼二郎手執神鞭,降伏了紅、綠鬼等諸多祟鬼,得勝收場。
緊接著一場接一場演,有《單鬼抽腸子》、《關公斬貂禪》、《笑和尚趕雷雨》、《五將降猴》、《目連僧舅母》等30多個節目,一般演出為三天時間,第一天和第三天因有請神、迎神和送神、踩場等環節,跳的節目一般不多,五至八個,第二天除了開始時踩場外,主要就是儺戲表演,可以把第一天和第三天不跳的所有節目都可以跳,也可以重複演第一天和第三天跳過的個別好的儺戲。
送神歸廟便是最後一天的事情,儺戲表演幾場後,根據各廟實際情況確定送神回廟時間,法師請卦,起轎,會手著裝手拿舞具尾隨其後,等法師手拿神鞭讓神轎左旋右轉一陣子後送神回廟,會手跟隨神轎回廟後再請卦討吉卸裝。後全體村人按戶分享所獻的羊肉、饃等供品。然後,按照一廟規矩,眾人推選出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大總排,再將羊頭交給他,便確定了以後以神廟有關的所有事情有他與眾人商議定奪。
永靖還有過年時人們喜好在大門上貼秦瓊、敬德、鍾馗等儺符的習俗,被廣大人民群眾作為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傳統文化視為珍寶,在永靖許多農村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