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江南意表達了什麼情感

江南意表達了什麼情感

  此書分上、中、下三卷,《敘》稱起甲寅,終癸巳,一本誤作終乙酉,它選錄了這個時期自常建至閻防24家詩234首,今本實為228首,由於選者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藝術鑑賞能力,選錄標準又非常嚴格,因而在唐人編選的唐詩選本中歷來最受重視,影響深遠。

  書中略仿南朝鐘嶸《詩品》,對入選各家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作簡括的評論,其中有不少精闢之見為後人所稱述。這種把評和選結合起來,在體例上實屬創舉,為後來許多評選本詩文集的漤觴,但由於此書自序說分為上下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馬端臨《文獻通考》也都著錄為2卷

江南春表達了什麼

  江南春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作者的情緒很中性,既無明顯的憎 ,也無明顯的惡,僅僅是在單純地寫景、詠春。

  譯文: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映襯紅花,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隨處可見迎風招展的酒旗。南朝修建了許許多多的廟宇,遺留到至今的有四百八十座寺廟,有多少亭臺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南風知我意表達了什麼

  “南風知我意”表達了一位少女對鍾愛之人的苦苦思念,希望南風能夠知道這份情意的感情。《西洲曲》是南朝樂府的民歌名,最早著錄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但是不知道具體作者是誰。《玉臺新詠》中認為作者是江淹,在明清人編寫的古詩選本里,又叫“晉辭”,而《古詩源》認為其作者是梁武帝蕭衍。

  《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裡面最長的一篇抒情詩篇,一直被視作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描述了一位少女從入春到晚秋,從現實到夢中,日日夜夜對鍾愛之人的苦苦思念。詩篇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感情色彩,表現出了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純熟的表現技巧。全詩一共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蟬聯而下的接字法,頂真勾連。全詩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絕。

  詩中“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等等詩句,如此環環相扣,接字成篇,不僅聲情搖曳,情味無窮,而且節奏和諧,優美動聽。


迢迢牽牛星表達什麼情感

  1、這首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相隔而不得相見的故事,抒發了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思想感情。   2、《迢迢牽牛星》是產生於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詩人抓住銀河、機杼這些和牛郎織女神話相關的物象,借寫織女有情思親、無心織布、隔河落淚、對水興嘆的心態,來比喻人間的離婦對辭親去遠 ...

紙船寄母親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1、冰心這首詩就是以一個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寫成,透過“疊紙船”這充滿童趣的行動,寄託對母親的思念。兒童的心靈最單純,兒童的期冀最單一,然而,這單純的心靈、單一的希冀所包容的孩子對母親的情感,卻是最為深厚的。多少年來,千千萬萬兒童、千千萬萬母親為這首小詩所感動,正因為詩中“載著”那無盡的深情。   2、在 ...

碎心石表達什麼情感

  表達了戀人分手時難捨難分的心情,把對方比喻為“石”,作者的“心”為“石”而碎。歌曲《碎心石》是由歌手謝軍演唱的一首歌曲。謝軍畢業於安陽師範學院,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製作人。   音樂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型別,又可以粗略的分為古典音樂、民間音樂、原生態音樂、現代音樂(包括流行音樂)等。在藝術類型中,音樂具 ...

太陽的話表達什麼情感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用太陽象徵光明和希望,用緊閉著門戶的木板房比喻當時人民生活的閉塞、陳舊、落後的環境,以第一人稱代表太陽呼喚國人改變現狀,迎接光明,詩人以擬人的手法,賦予太陽人的語言與思想,展示了太陽渴望走進小屋,開啟人們關閉的心靈,讓人們享受亮光、溫暖、花束、香氣和露水,召喚人們敞開心扉迎接光明,促使 ...

靳以的貓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靳以的貓》表達了作者的正義感、同情心、和嚴於剖析自己內心的思想感情。表達了凡事要實事求是,對人對事都別存偏見私心,要寬容,要仁愛,要同情幫助弱小的主旨。   《貓》將貓生動有趣的描寫、對母親的深深懷念、自己悽清落寞的心境,精緻而有機地編織在一起。所有事件似乎都任意點染,卻無不獨具匠心,涉筆成趣。無形之中 ...

庭中有奇樹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1、表達情感:這首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的深切懷念之情。由樹及葉,由葉及花,由花及採,由採及送,由送及思。   2、主要內容:此詩寫一個婦女對遠行的丈夫所產生的深切懷念之情,以及長期盼歸又寄情無望而產生的憂愁。   3、此詩出處:庭中有奇樹創作年代於東漢年間,作品出自《昭明文選》文學體裁上屬於五言古詩, ...

月是故鄉明表達什麼情感

  月是故鄉明表達了詩人對諸弟及家鄉的懷念情感,“月是故鄉明”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原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該句子表達了詩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