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江西民俗

江西民俗絕活“鯉魚燈”

  

  資料圖片

  中新網南昌1月13日電 經國家文化部指定,2010年春節期間,江西吉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燈綵“鯉魚燈”,將以獨特的迎春民俗到澳門街頭進行展演。

  據吉安市文化局官員介紹,今年春節,吉安縣“鯉魚燈”,將赴澳門參加由文化部與澳門特區民政總署舉辦的“內地春節習俗展”活動,這也是江西省唯一入選的表演類專案。

  據介紹,屆時不僅有異彩紛呈“鯉魚燈”民俗表演,還有豐富的鰲、鯉、蝦燈、龍燈等民俗手工技藝製品亮相,傳統民間工匠也將現場製作展示。透過表演和實物展示,讓澳門市民瞭解兩地的迎春文化、感受不同的民俗風情。

  江西吉安縣,是聞名內地的民間燈綵藝術之鄉。流傳於該縣的“鯉魚燈”,為真正原生態的民間燈綵之一,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據悉,“鯉魚燈”製作,以竹篾為主要原料,編紮好外形框架,用紗布蒙殼,通體貼上魚鱗,層層迭迭。其內裝電池、燈泡照明。形體小巧,頭尾活動。表演時,藝人著青色服裝,用腳尖走碎步,但見“鯉魚”輕盈遊動,栩栩如生。同時伴以民間嗩吶曲牌和打擊樂,氣氛十分紅火熱烈。

江西民俗

  求子: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橋,橋上有石柱欄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曬龍袍”:傳說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這天“陽氣”足,氣候乾燥,經六月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黴,不會被蟲蛀。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將家裡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這一習俗,實際上也是對太陽的一種崇拜。

  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它是由民門採茶燈和民間燈綵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

  南昌採茶戲表演詼諧風趣,唱腔優美深情,有著濃郁的南昌鄉土氣息。

  戈陽腔也叫戈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地方戲中著名四大聲腔系統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陽縣形成而得名。

  現在我國有11個省的高腔劇種與戈陽腔有淵源關係,當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戈陽腔基礎上,融合其他聲腔發展演變後形成的。戈陽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動作大,身段嚴謹、場面熱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適合民間演出。

江西民俗文化的發掘與傳承

  江西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在這裡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文化。因為地域性的原因,在不同的區域還形成了極具當地色彩的民俗民風,使得江西文化異彩繽紛。如今經過不斷的交流和學習,造就了江西地區民俗的多樣性,綜合性。

  農耕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的主體。江西在農耕上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農耕是比較發達的,有豐富多樣的地貌型別和豐富的光熱水資源且基本同期,適於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具有春季陰雨連綿,盛夏炎熱乾旱,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流頻繁的特點。

  江西民俗屬於長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它具有長江文化流域的大部分特點,浪漫、溫情、靈活、凝重、質樸,但同時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又具有自己獨有的特色。在古代,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頗少,因此有一定的封閉性,這就使得江西的民俗異彩紛呈,比如情趣盎然的交際禮儀,歷史悠久的婚姻習俗,源遠流長的家庭習俗以及各種五花八門的商貿習俗等等。

  同時,江西在古代地理上處於“吳頭楚尾”,在民俗文化上相容了吳越文化、湘楚文化以及周圍地區的民俗文化,所以江西民俗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綜合性。江西民俗文化極為豐富絢麗多彩。少數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佈在鉛山太源畲族鄉和貴溪樟坪畲族鄉等地以及永豐、樂安等市縣的30多個畲族鄉村;瑤族部分聚居,其他各少數民族均為散居性質。

  江西在地理上與吳越和荊楚毗鄰,先秦時由於戰爭和其他因素,江西與這些地方已經“雜俗”。秦、漢以後,中原文化進入江西,吳、越文化也繼續向江西傳播並“沉積”在這裡,有的成為基本固定的民俗文化形式傳承至今,有的則發生變異,在其原有的形式上產生了新的內涵。

  江西民俗文化除傳承著吳越文化遺風和融匯吳楚、中原以及宗教文化之外,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還逐漸產生出一種與當地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

  比較典型的有南豐儺舞素有“中國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之稱;景德鎮瓷器號稱“千年瓷都”,素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謦”蜚聲海外;贛州堪輿術贛派風水學是中國歷史上風水學的兩大派別之一;贛南客家風情贛南是中華客家的起源地,素有“客家搖藍”之稱;鄱陽湖的漁家風情,宜春、萍鄉的花炮,婺源的婺墨,龍尾硯,興國的山歌也較有名氣。

  漫漫歷史長河,川流不息。勤勞智慧的江西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民俗風情。江西曆史悠久,民族眾多,民俗資源豐富多彩。

  如古越人風俗的斷髮紋身、懸棺葬、圖騰崇拜;畲族是江西唯一具有聚居性質的少數民族流傳的盤瓠神話傳說,以及與此相聯帶的盤瓠的圖騰禮儀、圖騰標誌、圖騰禁忌等,典型地反映了畲族圖騰文化的特色;客家人是漢族的一支,他們迫於戰亂等因素,舉家南遷,歷經千辛萬苦,但雖適新土,不忘本源,重視傳統,崇敬祖先。

  從對江西民俗文化構成的概述中,我們對其“縱”的歷史和“橫”的層面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即江西民俗文化不但歷史悠久、淵遠流長,而且呈現出多元並存、各具特色的特點。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在江西許多鄉村裡,都傳承著只有他們那個範圍內才有的民俗文化活動形式,這些地方特色濃郁的文化傳承,同樣是江西民俗文化中十分寶貴的財富。


江西文化代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作為最早燒製陶瓷的地區,經過歲月的洗禮具有了非常強的實用和藝術價值。因為中國在陶瓷方面的巨大貢獻,外國人甚至英文單詞陶瓷用代表了中國。明確表明了中國陶瓷之鄉的地位,景德鎮作為“瓷都”成為江西文化特殊的一個。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全國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 ...

春節專題 春節民俗民風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 ...

廣西桂北的七月半民俗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後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並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 ...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藏族傳統民俗節日藏曆年習俗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 ...

藏族民俗傳統節日

    1、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