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過年正月初一稱“春節”,俗稱“過年”。凌晨家家戶戶鳴放煙花爆竹來接年。祭祖完畢,晚輩向長輩拜年。早餐,炒青菜(大多數以芥菜為主)1碗全家共食,其意清清吉吉。餐後,城區居民多去親友或鄰居家互相祝賀春節;農村群眾多往祠堂上新丁,生男孩可領丁餅1雙,生女孩只記下生辰、名字。男人不挑水,女人不洗衣物、不動針線。初二至十五的每天上午(不含初三或初四),繼續走親訪友,但下午一般不拜年。初三(個別地方初四)這天,只到上年有長輩亡故的親友家向亡靈拜年;下午,家家吃辭年酒。
在江西過年正月初一稱“春節”,俗稱“過年”。凌晨家家戶戶鳴放煙花爆竹來接年。祭祖完畢,晚輩向長輩拜年。早餐,炒青菜(大多數以芥菜為主)1碗全家共食,其意清清吉吉。餐後,城區居民多去親友或鄰居家互相祝賀春節;農村群眾多往祠堂上新丁,生男孩可領丁餅1雙,生女孩只記下生辰、名字。男人不挑水,女人不洗衣物、不動針線。初二至十五的每天上午(不含初三或初四),繼續走親訪友,但下午一般不拜年。初三(個別地方初四)這天,只到上年有長輩亡故的親友家向亡靈拜年;下午,家家吃辭年酒。
1、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信仰、祭祀與家庭倫理是春節歷久彌新的精神核心,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2、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有舞獅、飄色、耍龍、遊神、押舟、年例、逛廟會、逛花街、燒煙花,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靈、拜祭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盛大的祭祝祈年活動,年味濃郁。
3、春節期間貼春聯、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具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著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
重陽節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重陽節習俗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迎女贈糕、插茱萸等。
登高
關於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認為山神能保佑人遠離災害,所以人們在“九為老陽,陽極必變”的九九重陽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災禍,之後逐漸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其二,到了重陽節,秋收已經結束,人們閒暇時間相對較多。此時,山野的野果、藥材等也剛好成熟,大家就會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當時,人們稱之為“小秋收”,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西漢時長安城外有一高臺,每年春節、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臺觀賞風景,因為登的是高臺,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國和晉朝時,這種活動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範圍也擴大到高山。重陽節時秋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水果成熟,莊稼金黃……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既鍛鍊身體,又留連風景,很有樂趣。在這一天裡,年輕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遊,迴歸大自然,活動筋骨,陶冶性情。
相傳,東漢時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曾對桓景說,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災,家人縫囊盛茱英繫於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桓景到這一天照著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卻看到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重陽節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呈祥。
賞菊
重陽節賞菊,是重陽節的習俗,堪稱國人一大雅興。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開,其千姿百態的豔容,傲然挺立的氣質,使人傾慕,堪稱國花。
重陽節賞菊的習俗始於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370叫27)。他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號稱菊友,是個“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們奉為“九月花神”。他的賞菊名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在詩中寫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
重陽節賞菊,又洐生出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當菊花花蕾含苞待放,採花蕾葉莖和適當的茱萸葉莖,雜以黍米釀製,待次年九月九日開壇取飲。茱萸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又名藥棗皮,果實可吃,莖葉入藥,古人將其為驅邪神物,美名“辟邪翁”。菊花氣味芬芳,是延年益壽佳品,美名“延壽客”。
吃重陽糕
重陽節的習俗一定會吃重陽糕。因為“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糕,預示步步高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日麵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輔料有棗、慄、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基本形成定製。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長輩會將片糕搭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口中唸唸有詞,希望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陽糕是比較講究的,一般重陽糕要做成九層,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紅紙旗則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陽糕,仍沒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樣,各地重陽節的習俗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
迎女贈糕
重陽節素來就有女兒節之稱,重陽節的習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兒回家吃糕餅、設宴款待女婿的習俗。女兒回家時,父母還要贈給她們糕餅,以祝福她們事業通達隆盛。陝西同州,此日不只贈送時物給歸省的女兒,待嫁女兒也要一併贈送,稱之為逆節。河北邢臺稱之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陽節時迎接女兒的情形,頗為生動有趣:“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花糕,是以麥粉為糕,將棗、慄、糖果妝點其上,或者上面放置雙羊像,北方地區極為盛行)。或不得迎,母則垢,女則怨,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兒節。”其痴情重視到如此地步。河北張北地區有民諺道:“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
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陽節的習俗,所以人們又將重陽節稱為“茱萸節”。早在唐代就已盛行。關於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釋是辟惡氣、御初寒。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據《本草綱目》記載,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有治寒驅毒之功效。重陽節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陽節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陽節之時,婦女和孩子會將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製成香袋佩掛在身上,也有人將其插在頭上。其實,宋元之後,重陽節佩茱萸的習俗逐漸少見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們內心想法發生了改變。在早期,重陽節人們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關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更是充滿了期盼,期盼長生與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