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汪曾祺復仇想表達什麼思想

汪曾祺復仇想表達什麼思想

  表達的思想為:人的存在不應該受外物所累,切己向內尋求真正的自我。旅人一直為了復仇而存在並不是真正的存在。小說後段:“他簡直忘記自己背上的劍,或者,他自己整個消失,只剩下這口劍了。他縮小,縮小,以至於沒有了。然後,又回來,回來,好,他的臉色由青轉紅,他自己充滿於軀體。劍!他拔劍在手。忽然他相信他的母親一定已經死了。” 表現的就是矛盾後的頓悟和超然。

汪曾祺復仇想要表達什麼

  《復仇》是汪曾祺早期的作品。講述了一個"遺腹子"為父報仇大半生,最終放棄報仇的故事。更深層次上作者是要透過這個故事來表達自己內心對整個民族的良知,希望民族的下一代能夠放下仇恨,謹記祈福和希望。本文從作品的主人公"復仇者"和寫作者汪曾祺老先生兩個方面,透過對作品內容本身的分析和對王老先生生平性格的瞭解,去分析《復仇》的表意內涵,以及一個作家的大愛。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原文

  1、原文:故鄉的元宵是並不熱鬧的。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裡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2、有幾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個鄉下的漢子,一個舉著麒麟,——一張長板凳,外面糊紙紮的麒麟,一個敲小鑼,一個打鑔,咚咚噹噹敲一氣,齊聲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開頭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麒麟送子到你家…… 

  3、我對這“格炸炸”印象很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狀聲詞?狀的什麼聲呢?送麒麟的沒有表演,沒有動作,曲調也很簡單。送麒麟的來了,一點也不叫人興奮,只聽得一連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給他們一點錢。 街上擲骰子“趕老羊”的賭錢的攤子上沒有人。六顆骰子靜靜地在大碗底臥著。擺賭攤的坐在小板凳上抱著膝蓋發呆。年快過完了,準備過年輸的錢也輸得差不多了,明天還有事,大家都沒有賭興。

  4、草巷口有個吹糖人的。孫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麵人的。青蛇、白蛇、老漁翁。老漁翁的蓑衣是從藥店裡買來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壇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響,天嗡子蠻牛似的叫。 到泰山廟看老媽媽燒香。一個老媽媽鞋底有牛屎,幹了。一天快過去了。不過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燈,才算。元宵元宵嘛。我們那裡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燈節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正日子”是十五。

  5、各屋裡的燈都點起來了。大媽(大伯母)屋裡是四盞玻璃方燈。二媽屋裡是畫了紅壽字的白明角琉璃燈,還有一張珠子燈。我的繼母屋裡點的是紅琉璃泡子。一屋子燈光,明亮而溫柔,顯得很吉祥。上街去看走馬燈。連萬順家的走馬燈很大。“鄉下人不識走馬燈,——又來了。”走馬燈不過是來回轉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幾圈。後來我自己也動手做了一個,點了蠟燭,看著裡面的紙輪一樣轉了起來,外面的紙屏上一樣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馬燈並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著一根頭髮絲,燭火烘熱了髮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麼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整個畫面表現的是《西遊記》唐僧取經。

  6、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軲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軲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7、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8、街上有人放花。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幾支,起火升到天上,嗤——滅了。天上有一盞紅燈籠。竹篾為骨,外糊紅紙,一個長方的筒,裡面點了蠟燭,放到天上,燈籠是很好放的,連腦線都不用,在一個角上繫上線,就能飛上去。燈籠在天上微微飄動,不知道為什麼,看了使人有一點薄薄的淒涼。年過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鋪就“大開門”了。我們那裡,初一到初五,店鋪都不開門。初六開啟兩扇排門,賣一點市民必需的東西,叫做“小開門”。十六把全部排門卸掉,放一掛鞭,幾個炮仗,叫做“大開門”,開始正常營業。年,就這樣過去了。 


小說賞析

  1、《大淖記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優秀的短篇小說。汪老先生的文章,語言如行雲流水般瀟灑自如,信馬由韁,充滿了平淡之美。他的文體清新別樣,文字中充滿了傳統的文化底蘊,帶有鮮明的風俗畫特徵。汪曾祺小說處處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人文主義及和諧氛圍,他在小說中挖掘並讚揚人性美,突顯健康人性,和諧人性。 ...

散文讀後感

  1、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2、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 ...

簡介

  1、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2、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 ...

的散文作品有哪些

  1、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2、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晚飯花集》《逝水》《異秉》《晚翠 ...

衚衕文化介紹

  1、《衚衕文化》介紹: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有在一個衚衕裡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   2、衚衕裡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裡的房子。但是他們捨不得“挪窩兒”——“破家 ...

簡介及主要作品

  1、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

作品精彩句子摘錄

  1、有人說故事像說著自己,有人說著自己像說故事。——汪曾祺《我們都是世間小兒女》   2、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汪曾祺 《冬天》   3、靜,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修養。——汪曾祺《文與畫》   4、寫小說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說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許多驚心動魄的事呢)。惟悠閒才能精細。不要著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