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汶萊這個國家的簡介及風俗

汶萊這個國家的簡介及風俗

  簡介:

  1、汶萊達魯薩蘭國,又稱為汶萊伊斯蘭教君主國;簡稱汶萊,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2、汶萊位於亞洲東南部,加里曼丹島西北部,北瀕中國南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並被沙撈越州的林夢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海岸線長約162公里,有33個島嶼,總面積為5765平方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

  風俗:

  1、在指人或指物時,不能用食指,而要把四指併攏輕握成拳,大拇指緊貼在食指上;在正式場合下,不能翹二郎腿或兩腳交叉。左手被認為是不潔的,在接送物品時要用右手。

  2、除王室人員外,普通汶萊人都忌穿黃色(王室象徵)。

  3、汶萊人信奉伊斯蘭教,忌吃豬肉,忌提及類似的語言,只有少數餐廳接待中國遊客才有豬肉吃。

汶萊國家簡介

  1、汶萊達魯薩蘭國(馬來語:Negara Brunei Darussalam),簡稱汶萊(Brunei),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汶萊位於亞洲東南部,加里曼丹島西北部,北瀕中國南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接壤,總面積為5765平方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

  2、汶萊古稱渤泥。14世紀中葉伊斯蘭教傳入,1888年淪為英國保護國,1941年被日本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控制。1984年1月1日完全獨立。

  3、汶萊是個以原油和天然氣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國家,佔整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50%。在東南亞,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第2位。2016年人均GDP為26939美元,位居世界第26。

揚劇國家一級演員,蘇春芳個人簡介及代表作

  蘇春芳是非常著名的揚劇表演藝術家,蘇春芳屬國家一級演員,有著相當豐富的表演經驗,更是揚劇著名的教育家,隨著揚劇的發展,我們也慢慢了解了其中出名的演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春芳吧。

  可能感興趣》》獨具輕綿細膩風韻的揚劇

  蘇春芳女士於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出生於江蘇省江都縣頭橋鄉(今揚州市廣陵區區頭橋鎮南華村公東圩)。蘇春芳女士的老家頭橋鄉境,於明代中葉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即為江都(今揚州)轄區,頭橋鎮的前身是明代江洲古鎮“吳家橋”(遺址在今揚州頭橋鎮南華村大三圩,又名韋三圩一帶),這座由古頭橋吳氏望族聚族而居的“江洲第一大鎮”,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坍入江水,致使集鎮兩度搬遷,始定今址,並根據清代古橋“江洲頭橋”(遺址在今揚州頭橋鎮頭橋村)更名為“頭橋鎮”至今。

  “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史上原名“江都縣頭橋鄉”,頭橋鄉境在明、清、民國時均為揚州(古稱維揚、江都、邗)的行政轄區,蘇女士的祖居地所在沙洲,在明、清時代史稱“維揚安阜洲”、“江都縣安阜洲”,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洲為鄉,始有“民國江都縣頭橋鄉”的稱謂出現,1956年,根據“蘇民辛字第27697號”文和國“第25次會議”同意,析原“江都縣”之一部為“邗江縣”,頭橋隨屬。

  “邗江縣”的縣名由謝覺哉查考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史料後確定並沿用至今。2000年,根據“國函(2000)130號”文,撤銷原“邗江縣”,批准設立“揚州市邗江區”,頭橋隨屬。2011年,經江蘇省批准,揚州市區行政區劃再度調整,析原邗江區之一部入廣陵區,頭橋再次隨屬至今。故而,蘇春芳女士的故鄉“頭橋鎮”在民國時屬當時“江都縣”(“民國江都縣”即今“揚州市”,“民國江都縣”的縣城位於今揚州市中心的“廣陵區”一帶),便是這個原因。

  頭橋鄉賢蘇春芳女士在揚劇業界被譽為“一朵質樸純真的瓊花”,曾長期擔任江都揚劇團主要演員,唱腔優美、表演細膩,尤擅悲角。

  其成功的代表作有《朱買臣休妻》、《珍珠塔》、《活捉王魁》、《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蘇春芳女士與著名演員楊國彬合作的《王譙樓磨豆腐》,更是享譽滬、寧、揚等地,婦孺皆知,以致成為老揚州人均耳熟能詳的懷舊經典揚劇作品。

  1981年,由蘇春芳女士主演的《香羅帶》,獲揚州地區專業劇團青年演員會演一等獎,蘇女士個人亦榮獲優秀表演獎。1988年,蘇春芳女士以其紮實的表演功底,與深厚的藝術造詣,而一舉獲得“上海揚劇廣播電視大獎賽”白玉蘭金獎,為家鄉爭得了榮譽。


七月初七的節日風俗 七夕節裡有習俗

  每個節日或者特定的日子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意義,對於七月初七這一天來說,人們往往都不陌生,這是傳統的七夕,有很多的習俗傳統,而且我們也都很好奇它的來源。所以我們作為中國人,也要多加了解這些傳統文化,才會更好的傳承這些傳統。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   這一天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即七夕節,也叫做乞巧節、七巧節。 ...

夏至的特點風俗 夏至節氣什麼風俗習慣

  夏至的特點及風俗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從正東偏北(艮位)開始,經南、西、北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鬥指乙,為夏至。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執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當太陽執行 ...

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來風俗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來及風俗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古代“獵”、“臘”是同一個字。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做“臘月”。據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流傳著“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說的是在臘月,農民為了喜慶一年 ...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特點 清明節時間風俗特點介紹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特點 清明節時間及風俗特點介紹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 ...

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節日風俗

  有哪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共有56個主要的民族,在這些民族中,很多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節日。其中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舊曆新年,還有祖魯節、麥爾節、祭敖包、打鬃節、那達慕、馬奶節等。傣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歌會,男人節,隴端節,陀螺節,花朝節,吃立節,螞拐節。東鄉族 ...

少數民族的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風俗

  少數民族的節日 少數民族節日及風俗   中國一共有55個少數民族,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杆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重要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1、祭敖包(農曆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   每到這一天,蒙古族男女老幼,成群結隊,牽羊帶酒,行至敖包(用土、石堆城高約8尺許的圓形高堆)前,獻哈達、焚香紙、領牲,然後在敖包附近相聚野餐,盡歡而歸,意在祈福禳災。然後,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