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河北傳統節日介紹

河北傳統節日介紹

  河北傳統節日介紹

  五月十三送羊

  邯鄲漳河兩岸有一個習俗,農曆五月十三這一天,外公和舅舅要給小外甥送羊,古時送的是活羊,現在則送白麵蒸的面羊。此習俗與神話傳說中沉香劈開二郎神用來壓住三聖母的華山有關,沉香劈山救出母親,要去砍二郎神的頭,但三聖母顧念兄妹情,不讓沉香去,沉香給二郎神送去2只羊剝皮吃肉,楊二郎知道此事後,就送2只活羊給沉香,此時正是農曆五月十三日。此風俗後來就在漳河兩岸興起,送羊還有送陽壽的意思,所以此風俗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六月六敬穀神

  在邯鄲西部,武安、涉縣一帶流傳著農曆六月六敬穀神的習俗。太行山山區種穀較多,且種植時間較早,如果遇到老天關照,春季雨水好,往往到了農曆六月初谷就出了穗。所以當地的農民每到六月六望到自己地裡一片片金黃的穀苗,心裡就樂開了懷。農曆六月六這天,當地家家蒸饃,蒸豆包,而最時興吃的好飯是裹卷。敬穀神是為了感激上蒼賜給人們糧食,同時也是因傳說中人們擔心五 穀神收回人們享用的糧食。到了農曆六月六,當時的農民要帶上香和自家蒸的饃,去自家種的田地祈禱,祈求五穀神不收回人間的糧食,祈求五穀神賜給自家好收成。

  二月二乞巧節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麵、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一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後壘灶、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飯煮好後,姑娘們還需到山坡的灌木叢裡摘回一種野生植物的紅色圪針尖兒,然後就或五、六人或十幾人合圍坐在野餐鍋邊,進行乞巧儀式。乞巧儀式很有韻味,合夥而來的姑娘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進行,大家用布遮好某一個姑娘的眼睛,讓她把七個圪針尖兒丟在飯鍋裡,再讓她用筷子在鍋中攪三攪,然手用筷子夾起飯吃,只能吃七口,每人均如此進行,每人夾飯吃前都要補足七個圪針尖兒,以示公平。在這種儀式中,凡是能夠吃到圪針尖兒的姑娘,就成為巧姐或巧妹,會備受村裡人的讚賞,上門求親的人就多。當乞巧儀式結束後,姑娘們才開始正式的野餐和一天的娛樂。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清明節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起源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風俗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中國的傳統節日介紹——中秋佳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始於宋代,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中國最主要的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命名來源於中國的農曆,農曆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為它的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為“八月節”、“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亮,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以“月”為內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等等。中秋節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圓潤,被人們看成是閤家團圓的象徵,因此,又被人們叫做“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至於中秋節食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則是在明代。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書中還介紹了當時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宮中供月使用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餘,重有兩斤。”

  後來隨著歷代的演變,月餅的品種及花樣越來越豐富,製作工藝更新,風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餅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古老而又非常有意義的傳統。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有3種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大概要數“嫦娥奔月”了,這個傳說可謂婦孺皆知,但傳說畢竟是傳說。關於中秋節的起源,還有一說,即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里,春播、夏收、秋獲、冬藏是主要的勞作活動。土地收成的情況,對於以此為生的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人們對於土地還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種之時,都會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賜予五穀豐登,這種活動被稱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穫的季節,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穫的季節,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此外,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秋節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在古代人們看來,月亮是僅次於太陽的神靈,一直是人們重要的崇拜物件。《禮記祭法》中記載:“夜明,祭月也。”根據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收穫的季節,不僅要拜土地神,還要拜月神。這就是“秋祀”。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場所,頤和園也是清朝慈禧太后率領大臣、宮女祭拜月神的場所。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侗族傳統節日介紹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為也節、甜藤粑節、烏飯節、蘆笙節、苦酒節、過香節、侗年、姑婆節等。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信仰多神。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 ...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 傳統節日的風俗簡單介紹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 傳統節日的風俗簡單介紹   1、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節日習俗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 ...

中國的傳統節日介紹

  1、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 ...

侗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1、侗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2、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 ...

瑤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1、四月八節。“四月是苗族一個隆重的傳統節日,流行地區較廣各地的意義不同。貴陽等地,是為了紀念戰死的先輩英雄亞努。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貴陽附近幾縣的苗族,都穿上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英雄。   2、跳花節。“跳花節”是苗族地區一個民族情趣濃厚的傳統節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 ...

高山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1、高山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鄒人、魯凱人、達悟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達悟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 ...

日文日本傳統節日介紹

  1月1日元旦是新的一年中最初的一天,也是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幸運、幸福,和擬定這一年的計劃的日子,這一天也到神社或附近的寺廟去做第一次的參拜。1月15日成人節是慶祝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成人自立的節日。2月11日建國紀念日,培養愛國情操。3月21日春分之日,即春之彼岸的中心日是掃墓、祭拜祖先的日子。5月3日憲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