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河姆渡遺址屬於什麼時代

河姆渡遺址屬於什麼時代

  河姆渡遺址是新時期時代的遺址。河姆渡遺址位於我國浙江省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相傳為河姆渡人為“有巢氏”的民眾,這裡也是有巢氏國的中心位置,其具體年代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之間,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在長江流域也存在新時期文化。

  河姆渡一直是什麼時候

  河姆渡遺址位於中國浙江省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位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在1973年的時候開始發掘,並出土了一千件以上的木構件,和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韓非子記載的“有聖人做構木為巢,以避群害”相符,因此相關學者也認為河姆渡人為“有巢氏”的民眾,河姆渡也是“有巢氏國”的中心地帶。

  根據判斷,河姆渡遺址的年代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處於我國的新時期時代,這一發現也曠達了對新時期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並確定了在長江流域也存在新時期文化。

  河姆渡遺址的特點

  河姆渡遺址分為1-4層,其中第4、3和第2、1分別代表了河姆渡文化的早、晚期,在早期文化中,陶器更簡單,以夾炭黑陶為主,上面有簡單的幾何圖案花紋和動植物圖案花紋,石器的種類比較少,而晚期的時候夾砂紅陶和紅灰陶數量最多,並出現鏤孔紋飾,器型也比早期的更為豐富。

河姆渡遺址簡介

  河姆渡遺址簡介如下: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透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幹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中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1983年,國務院公佈河姆渡遺址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姆渡遺址在哪個省:浙江省餘姚縣的文化遺址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把這一發現稱為建國以來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成果,並指出河姆渡文化發現的意義在於表示長江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那麼河姆渡遺址在哪個省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1954年前屬於浙江慈溪市)座標範圍東經120至121度,北緯29至30度,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30′。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東面南北走向的烏石山、羊角尖山、雲山等低山丘陵三組山系構成碩大的工字,這種地貌猶如今天圍海造田工程上拋築的丁壩和順壩,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陸功能。距今1萬年前開始的全新世初大規模海侵時,四明山北麓成為一片淺海。

  從長江口順潮而下的泥砂搬運到這裡後,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擋而沉積下來,使河姆渡一帶的淤積快於其兩翼,當海退開始後,河姆渡一帶自然最先出露成陸。根據低塘鎮西村地下31米處發現的貝殼層的年代8020年,推測海退發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確實是四明山前的一塊高地。

  根據河姆渡遺址孢粉資料和考古發掘材料分析,7000年前河姆渡的氣候比現溫暖溼熱,平均氣溫比現高3-4℃,年降雨量比現多500毫米左右,與廣東、廣西南部和海南島相似。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把這一發現稱為建國以來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成果,並指出河姆渡文化發現的意義在於表示長江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這裡當時已有相當發達的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說: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使人耳目一新,過去誰會想到遠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長江下游會存在著如此燦爛的文化呢!

  河姆渡文化的發現,使長江下游地區史前考古學跨上了新臺階,改變了過去人們的認識,以事實糾正了以往認為江南前文化發展較晚的觀點。正如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所說:過去有一種看法,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的民族文化先從這裡發展起來,然後向四面擴充套件,其它地區文化比較落後,只是在它的影響下才得以發展。

  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在歷史上,黃河流域曾起過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文明時期,它常常居於主導地位。但是在同一時期內,其他地區的古代文化也以各自特點和途徑在發展著。

  【結束語】河姆渡景區東距寧波25公里,西距餘姚25公里。百米寬的姚江在博物館南面自西向東流過。周圍有山有水,自然環境優美,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特色,不愧是一處集考古、教育、休閒於一處的旅遊度假勝地。


與半坡人相比哪個出現的時間更早

  河姆渡與半坡人相比河姆渡出現的時間更早,具體如下。   1、河姆渡原始農耕:   時間:距今七千年   工具:使用磨製石器,骨器、木器   生產:原始農耕,種植水稻,飼養家畜,製造陶器   生活:定居,住杆欄式房子,挖掘水井   文化:製作簡單的玉器,原始樂器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時間:距今 ...

在什麼歷史時期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   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至 ...

遺址有哪些遺址

  河母渡遺址現在有文物陳列館和遺址公園兩大遺蹟部分。   河姆渡遺址文物陳列館: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3200平方米,由6幢建築組成,單體之間用連廊相接,建築造型根據河姆渡7000年前“幹欄式”建築風格“長脊、短簷、高床”的特點而設計,依託456根樁基,在高於地面的架空層人字坡屋面上聳起5 ...

文化出現時期

  出現於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房屋"的遺蹟。   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寧波餘姚的河姆渡鎮,因而命名。它主要分佈在杭州灣 ...

文化的三大發明是什麼

  河姆渡文化的三大發明,如下。   1、榫卯結構房屋。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2、二經二緯編席法。將紗線從一邊到另一邊做橫向往復運動,或圓周運動。配合織針運動 ...

原始居民會紡紗織布嗎

  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許多紡織工具,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紡輪,有300多件,質地以陶為主,還有石質和木質,形狀以扁圓形最常見,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狀。織的方面有經軸、分經木、繞紗棒、齒狀器、機刀、梭形器等,紡織專家認為這是原始踞織機的部件。出土的骨針有90多件,最小的骨針長僅9釐米,徑大0.2釐米,針孔大0.1釐米。 ...

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是母系社會嗎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況。他們使用骨器、木器、石器和陶器,種植水稻,飼養家畜,建造木結構房屋,過著定居生活。那麼他是母系社會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