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泉州皮影戲

泉州皮影戲

  泉州皮影戲因其濃郁的本地特色,而被稱為豫南皮影戲;東部潢川、固始、淮濱、息縣、商城5縣語言接近中州語系,演唱、道白自成特點,稱之為東路皮影;西部之新縣、光山、羅山等縣接近湖廣語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稱之為西路皮影。泉州皮影以水牛皮為原料,經制作加工後,呈透明狀,彩繪各種人物、動物影象,由操縱桿操縱。表演時,利用燈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顯現在面帳上。影子的活動由演員操縱完成,邊操縱邊配音,有樂隊伴奏。

  泉州皮影最具代表的是羅山皮影,因其對光源、佈景、曲目、影人作過挖掘整理,而在豫南地方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影人曾遠銷美國等國家,被譽為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泉州中秋習俗

  泉州中秋佳節和其他傳統節曰一樣,充滿鄉土氣息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

  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賞月

  賞月是由古而今、最具大眾化的習俗。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賞月既可是家庭式的活動,亦可是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之間團體性的聚會。中秋之夜,在月色皎皎的庭院、園圃、陽臺、屋頂天坪或露天公共場所,擺上美味月餅,沏上一壺香茗,對月當歌,邊嘗餅品茗,邊聊天敘舊,不亦悅乎!

  博餅

  博餅是賞月活動中的一種有趣的遊戲。相傳是300年前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為寬慰士兵佳節思親之情而設的,後來流傳於民間。

  中秋節前夕,商家就經銷供戲餅用的“會餅”,共63塊,隱含七九六十三吉利之數。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之數,八九七十二是千歲之數,七九六十三是王爺之數,鄭成功為延平王,故用六十三。

  博餅亦稱“博狀元餅”。會餅仿照科舉規制,設特大號餅一個為“狀元”餅,直徑約6寸,宛似一輪明月,餅上印有“嫦娥奔月”、“桂樹玉兔”等圖案;依此二號餅兩個為“對堂”餅,直徑4寸左右,代表“榜眼”;三號餅四個為“三紅”,直徑2至3寸,代表“探花”;還有“四進”餅八個,直徑1寸半左右,代表“進士”;“二舉”餅十六個,直徑約1寸,代表“舉人”;“一秀”餅三十二個,直徑半寸有餘,代表“秀才”。

  “博狀元”的工具很簡單,只需六個骰子和一隻碗。親友相邀,每人輪流用六個骰子在碗裡擲數,根據投到碗裡的骰子的紅點的多寡獲餅,直到把餅分完。

  遊筍江

  這是成年人的娛樂。過去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結伴遨遊筍江的習慣。“筍江月色”是舊時泉州八景之一。傳說中秋之夜三更時分,月亮照在筍江橋中,每一個橋坎都能映出一輪皓月;而午夜時分,在筍江粼粼清波中,可見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於是,人們總是在中秋之夜,踏著皎皎月色,迎著融融江風,步著南音絲竹餘韻,三五成群,相約遊江,既給中秋佳節一個好心情,又期盼親眼目睹筍江月奇觀。

  燒塔仔

  燒塔仔乃孩子們的樂趣,是一項充滿鄉土氣息和童趣的活動.中秋節到來的前兩三天,鄉下的孩子們便到處拾磚頭瓦片,在曠野中疊成一個圓形“塔仔”。這種“塔仔”大小不一,一般疊成五層或七層,各層裱上花花綠綠的五色紙。塔仔還供奉孩子們喜歡的泥塑偶像。為了燒塔仔,孩子們事先成群結隊到各處撿來乾柴禾,裝滿塔內,在塔中燃燒,燒得越旺越有彩氣。從農曆八月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孩子們每晚都興致勃勃地燒塔仔。那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輝映,照耀著鄉村的各個角落。孩子們還相邀互相參觀,比“燒塔仔”的壯觀場面,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據傳燒塔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溫於月餅裡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而燒塔仔舉火為號,也傳衍至今而成為民俗。

  放“孔明燈”

  廣場上,用兩條長板椅墊足,4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燈的4個角,另幾人扶起孔明燈的底框,此時點燃燈中油枝,利用升起的熱氣和濃煙,把孔明燈高高漲起,飄飄欲飛。待孔明燈漲滿煙氣後放手,孔明燈便騰起升空,到相當的高度,與明月爭輝。

  敬田頭

  這是一種充滿田園風情的節曰祭奠活動。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中秋“以月餅、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兩天,親友以此相饋。”千百年來,泉州不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習慣,還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頭”的風俗。由於番薯和芋魁是農家中秋必備的食品,故泉州至今還有“八月十五眾人芋”的俗諺。

  在私有制的舊時代,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收成的好壞關係到一家人的生活,因而農民總是祈望蒼天風調雨順;祈望土地老爺保庇無蟲無災,耕作順利,五穀豐登,於是便在中秋這一天,用籃子裝著已蒸煮的番薯和芋魁,分別到自家的田頭地角去祭敬,以期來年獲得好收成。

  聽香

  “聽香”是封建時代婦女尤其是中老年婦女熱衷的活動。所謂聽香,就是在中秋節夜間到自己鋪境內的土地廟或其他廟宇,以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禱告,然後手持爐香走到人群喧譁之處,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以此句話為依據,如同“測字”一樣,判別問卜的結果。這種習俗雖然帶著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卻含有猜謎般的遊戲成分,因而勞動婦女樂而為之。泉州有句俗諺叫做“祖師公聽香”,就是由過去市區後城“祖師公”中秋夜聽香的盛況流傳而來的。□

泉州習俗 中秋博餅的由來

  我們不說泉州特有,因為直到一百多年前,廈門只是個小島,屬同安,而同安自文字有記載以來就隸屬泉州。

  中秋節除了做供品、食品外,還有其它功能,如風行於泉州的中秋節“卜狀元餅”習俗。這種習俗的出現,在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是元末時的一年中秋節,人們借玩餅(透過在月餅餡裡密藏紙條,約定起義時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放鞭炮為起事訊號,同時行動,反抗元朝統計者。以後,這一玩餅形式就在民間逐漸深化為中秋節的“卜狀元餅”的習俗。這一個傳說當是前面所提前的中秋節吃月餅有關傳說的變異。

  又一傳說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淡化及化解部下的鄉愁,特令一位部將,設計出一套玩餅的遊戲,便逐漸在臺灣和泉州民間流傳開來。[鄭成功(1624-1662),南安石井人,生於日本平戶市。7歲回國,晉江安平拜師讀書,8歲熟讀四書五經,10歲能寫八股文,15歲中秀才,21歲入南京國監太學,拜鴻儒錢謙益為師。]

  “卜狀元餅”時,共需63個大小有別的月餅,稱“全盒”。內分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式,其中狀元餅一個,大如碗麵,秀才餅多達32個,小如銅錢,也有另加貢生、童生、白丁餅的。玩時以6枚骰子,每人輪流擲彩,卜取各式月餅。1紅者得秀才餅一個,4紅者得狀元餅;一擲5紅者可得狀元、榜眼、探花各餅(若己被他人所得,可奪回),以全部大小月餅卜光為完局,若未完局,後得者可奪回先得者;6紅者則全部月餅歸他所得。若是4枚相同而非紅者,謂之“四進”;5紅相同而非紅者,曰“五子登科”;6枚相同而非紅者,曰“六合同春”;六枚順序有一、二、三、四、五、六,曰“六六大順”。這後四樣亦可比照得大彩。早期參加“卜狀元餅”作為一項男女老少皆宜的遊藝節俗,仍頗受歡迎。它使人感受到一種在激烈競爭中戰爭對手的喜悅。泉州人俗稱“月餅”為“狀元餅”,即與卜餅習俗有關。


泉州民俗文化 服飾民俗

  女性服裝   西方一位著名的服飾大師曾經說過,服裝反映人的型別和時代精神;這句話對我們談論泉州人的服飾民俗文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服飾反映人的型別,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尊卑之別、貧富之別、職業之別等等,其中之一即為男女之別。有一位明代人叫康太和,在舉第貴顯前,因家貧而內穿其婦之褲子。遊學永春時,館東 ...

泉州的提線木偶戲“懸絲傀儡”

  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民間俗稱“嘉禮”,乃流行於閩南語系地區的古老珍稀戲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   在全國各類木偶戲中,泉州提線木偶戲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的戲種,至今仍完整地儲存將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調及南鼓 ...

泉州西極神秘村莊 鐵觀音有紅菇味

     它位於泉州陸域最西邊,被稱為泉州的西極;它深藏深山密林間,養在深閨人未識;它土地肥沃,物產豐饒,被稱為豐田,但它不滿足於此,希望改變落後面貌,走上小康致富路。8月23日,早報記者長途跋涉,探訪了這個距離泉州市區近200公里的遙遠山村。   早上7時從泉州出發,中午11時到福田鄉政府,繼續前行23公里 ...

非遺:泉州妝糕人傳人展絕技

     “妝糕人”,閩南地區的一朵藝術奇葩。昨日,導報記者在泉州一產業創意園,看到了這別具一格、惟妙惟肖的“妝糕人”展覽。   據瞭解,泉州“妝糕人”製作工藝源於中原的“捏麵人”。原來泉州家家戶戶都做“妝糕人”,如今只剩幾家逢年過節才做“妝糕人”。 ...

泉州吳山寺少林古風猶存 300年菩提榕結新果

     距離安溪縣桃舟鄉政府約一公里處,有座吾巖山。該山三峰聳峙,怪石嶙峋,茂林修竹,登峰可鳥瞰桃舟全景,並可眺望永春、漳平諸名山。該山下“獅形”之穴有一座古少林寺遺蹟——吳山寺。近日,記者在當地村民的領路下,深入吾巖山探訪古寺遺址。   寺內不見蜘蛛網   吳山寺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由南嶽臨濟 ...

泉州“花橋宮”金汁 製藥法將失傳

     退高燒,到花橋宮,求“金汁”,喝完就能見療效。在泉州中山路的花橋宮有一種用糞便製作的退燒奇藥,名叫“金汁”。幾百年來造福泉州市民,可是如今卻面臨失傳的困境。   “金汁”清澈透亮無氣味 用健康人的糞便製成   據黃文聘老人介紹,這得歸功於“金汁”複雜的製作工藝。首先取材就很考究。“金汁”是用健康男童 ...

泉州妙雲街華僑李清綸百年故居

     紅磚白石,中西合璧。險遭挖掘的市區妙雲街36號百年古大厝,是泉州著名華僑李清綸故居。這座典型的閩南傳統院落式民居,已於2008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並被納入泉州市近現代一級保護建築。   昨日,記者重訪這座險遭挖掘的百年古大厝,在報料人李先生的帶領下,瞭解古大厝的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