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村燈會燈製作方法:設計花燈圖紙造型,用大小不等的鋼筋或者竹條、柳條編造每個花燈的部位骨架造型,然後把燈和電源固定,再把不同顏色的綢緞彩紙粘在骨架上,完成後先試下沒有問題就可以運到需要展示的地方去展示了。花燈,又名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其通常由紙或者絹作為外皮,竹或木條製作骨架,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而成。
泮村燈會燈製作方法:設計花燈圖紙造型,用大小不等的鋼筋或者竹條、柳條編造每個花燈的部位骨架造型,然後把燈和電源固定,再把不同顏色的綢緞彩紙粘在骨架上,完成後先試下沒有問題就可以運到需要展示的地方去展示了。花燈,又名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其通常由紙或者絹作為外皮,竹或木條製作骨架,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而成。
泮村燈會,又稱舞燈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舉行。是水口鎮泮村的習俗,也是一種大型的群眾性民間藝術活動。泮村有48個自然村,1.5萬多人口,全部姓鄺。各村群眾和民間藝人用竹、木和各色彩紙,製成1丈多高的大花燈,裝飾精緻華美。燈會之日,由各村選出的青壯年組成舞燈隊伍,伴以幾頭瑞獅,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遊行到各個村莊。這天,鄉民和親戚朋友雲集,村村場場彩旗招展,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男女老幼穿上新衣服,到處是一派節日的熱烈氣氛.村裡村外的人群似潮水一樣湧來看熱鬧。舞燈開始,青年小夥子抬著花燈,在醒獅、旗隊的簇擁下,在鑼鼓喧天、瑞獅歡舞、鞭炮聲中,逐村逐場地舞動,非常熱鬧。許多在外工作的人、港澳同胞和旅外華僑也專程回鄉觀賞燈會。這個習俗,相傳始於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泮村一帶都是黑石山,山形似象、獅、虎、牛、羊“五獸”,被稱為“五獸地”。明朝洪武元年(1368)鄺一聲自廣東南雄遷到此地立村(龍田裡)定居,但多年後仍人丁不旺,百業不振。據說是因五獸中獅子為王,而獅子成天打瞌睡,甚至長睡不醒,其餘四獸就乘機到處為害,使泮村鄉民災患頻仍。特別是每年正月十三,是最不吉利之日,禍患尤甚。鄺一聲選擇正月十三為舞燈日,要泮村所有村莊,四方鄉民(外出打工的,也待過了舞燈日才起程),紮起三頭巨型花燈,敲鑼打鼓舞獅,巡遊各村,所到之處,鑼鼓聲、炮竹聲震天動地,以求將獅王驚醒,鎮懾四獸,消除禍患,讓泮村子孫昌盛.百業興旺,日子太平。此後,正月十三泮村舞燈,年復一年,流傳下來。
自制果園滅蟲燈製作方法:
1、將電線延伸到果園中,準備一盞白熾燈,能發熱發光吸引蟲子。
2、在燈下罩個較大的漏斗,一般大礦泉水瓶上部切下即可。
3、在漏斗下方放一個毒瓶,毒瓶瓶子裡裝農藥,把它們固定好即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