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泰山民俗

泰山民俗

  清代,官員等有功名者,皆有規定服制;公務、接待及參加典禮等均著官服。民國期間,公教人員、學生穿中山裝,少數穿西服;官商穿皮鞋、戴禮帽;城市青年婦女穿旗袍。一般男性夏季多穿對襟上衣、裹腰長褲、圓口布鞋,農民多穿“鏟鞋”(鞋臉成勾狀,後有葉跟),冬季穿對襟棉襖或大襟大襖、長棉褲、布棉鞋、棉襪,女性則用長條裹腳。男性戴帽墊或“氈帽頭”。抗日戰爭時期流行“土耳其帽”(簡狀可卷疊,口眼處開洞,俗稱漫頭抹),勞動人民還穿衩褲(冬季用,即棉製的兩條褲腿,穿在兩腿上,便於勞作)。女性多穿大襟上衣長腿褲,常年扎腿帶,延至60年代,80年代農家仍有老年婦女習用。成年人還有穿坎肩之習。建國初,幹部、職工、學生及青年農民以中山裝、國防服為主,女性以列寧服務多。男戴軍式帽,女用圍巾。80年代,服飾逐漸講究,款式日益增多。進入90年代以來,服裝呈現時尚、個性化。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穿著消費向成衣化、美觀轉變,購買名牌化纖布、呢絨、綢緞、毛絨、羊絨、絲織品衣褲者增多。短大衣、長大衣、蝙蝠衫、麵包服、羽絨服、健美服、西服、喇叭褲、牛仔褲、夾克衫以及各式各樣的布鞋、皮鞋、塑膠鞋、運動鞋、涼鞋等,夏季尤以女裝豐富多彩,穿長、穿短、興肥、興瘦、奼紫嫣紅,迭為迴圈。此外,盛夏田野勞動時,無論男女均載草帽,世代相傳。

泰山岱下民俗

  許願還願

  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裡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誌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若沒達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許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香社

  香社是民間進香的自發組織,由本村或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組成。有社首,或叫會首,規模大、歷史長的香社稱“老會”,是其它香會的領袖單位。

  進香

  進香的準備工作十分複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嶽大帝的生日是陰曆三月二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為四月十八日,所以這一期間香最盛,準備妥當後就開始起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段程式是“起程,沿路焚祠,衝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供,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主要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嶽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璽“,有錢的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增加效力。

泰山有什麼民俗文化

  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為主導,以信仰民俗為主線,社會民俗、經濟民俗和旅遊競技民俗交織融匯,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泰山風景。大汶口文化的流風餘韻、東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齊魯文化的傳承,在泰山演繹流變,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點,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測的特點。從自然造化到靈氣之 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為主導,以信仰民俗為主線,社會民俗、經濟民俗和旅遊競技民俗交織融匯,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泰山風景。從自然造化到靈氣之源,從地理大山到心靈神山,從靈石崇拜到石敢當信仰,從巡狩柴望到封禪大典,體現了禮俗雜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東嶽大帝,慈祥可親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應的神祇信仰民俗。泰山民俗是聳立在泰山人口頭、行為和觀念上的豐碑,是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歷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歷史一樣層層積澱,架構起深厚的傳承基石,烘托著時代的風采。


春節專題 春節民俗民風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 ...

廣西桂北的七月半民俗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後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並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 ...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

福建寧化縣客家人“七月半鬼節”的民俗風情

  七月十五中元節,在寧化客家地區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月半節”,“鬼節”等。對它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時可以使我們更深的體會客家民俗中中原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叉和融合。此外,還有利於海峽兩岸的彼此瞭解和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因為臺灣客屬同胞與寧化石壁有著密切的關係,今日臺灣的客家人的衣著 ...

藏族傳統民俗節日藏曆年習俗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曆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曆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曆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曆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 ...

藏族民俗傳統節日

    1、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 ...

三月三節日曆史起源民俗習慣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