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是曹植所做,原名《感甄賦》,後魏明帝曹睿即曹丕與甄宓之子為避嫌改為《洛神賦》。歷史上對這篇賦的看法也有所爭議,一般有兩種觀點,其一是說其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另一說便是唐代李善認為其是曹植為甄皇后所作,這個說法也被後世很多人認同。理由是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曹操和曹丕為消滅群雄而奔忙,只有曹植因為年小而有餘閒,便有時間和甄姬在一起。曹植從小就天賦異稟,可謂郎才;而據史料記載,甄宓也是美豔不可方物,可謂女貌。郎才女貌自然相知相戀。據說甄妃被曹丕賜死後,有一次曹植入朝到宮裡,曹丕將甄妃使用過的一個盤金鑲玉枕頭賜給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觸懷傷情。回來時經過洛水,在水邊據說夢到了甄姬,後有感而發作了這首賦。
1、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2、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3、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4、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5、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6、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7、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
8、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9、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10、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
1、黃初三年,我來到京都朝覲,歸渡洛水。古人曾說此水之神名叫宓妃。因有感於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於是作了這篇賦。賦文雲:
2、我從京都洛陽出發,向東迴歸封地鄄城,揹著伊闕,越過轘轅,途經通谷,登上景山。這時日已西下,車困馬乏。於是就在長滿杜蘅草的岸邊卸了車,在生著芝草的地裡餵馬。自己則漫步於陽林,縱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於是不覺精神恍惚,思緒飄散。低頭時還沒有看見什麼,一抬頭,卻發現了異常的景象,只見一個絕妙佳人,立於山岩之旁。我不禁拉著身邊的車伕對他說:“你看見那個人了嗎?那是什麼人,竟如此豔麗!”車伕回答說:“臣聽說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現在君王所看見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狀怎樣,臣倒很想聽聽。”
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指的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曹植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飯後,曹丕遂將甄后的遺 ...
《洛神賦》,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寫的的著浪漫主義名篇。原名《感鄄賦》,曹植用: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來形容洛神。另有相關歌舞劇、書畫作品等。
曹植,生於192年,卒於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 ...
曹植生於192年死於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
其代表 ...
1、《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名家曹植的浪漫主義名篇。
2、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3、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 ...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風格特點:綜觀整幅繪畫,畫者在忠實於原著故事的基礎上,充分調動了自身的想象力與繪畫本身的特 ...
洛神賦圖以三國時代曹植的浪漫主義愛情名篇《洛神賦》為題材,全卷共畫4段,第一段描繪曹植與洛神於洛濱相會,第二段描寫洛神與曹植若即若離的情狀,第三段刻畫他們在雲車、輕舟上互贈禮物、暢訴衷情,第四段描寫曹植滿懷依戀地重登歸途。在這四幅場景之間,畫家又點綴了鴻雁游龍、彩霞鮮荷以及馮夷、屏翳等神話人物,使整幅畫卷 ...
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的表現了三國時代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的內容,體現了這一歷史時期新興文藝理論中,重視感情生活的要求。畫中的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該畫對人物心理刻劃的成功及善於表達情感內容的精深造詣,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繪畫的新發展。無論構圖、情節的展示、人物的刻畫以及筆墨繪畫技巧方面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