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神賦》作者: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2、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華美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
3、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曹植生於192年死於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
《洛神賦》,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寫的的著浪漫主義名篇。原名《感鄄賦》,曹植用: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來形容洛神。另有相關歌舞劇、書畫作品等。
曹植,生於192年,卒於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陽武,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
曹植的散文同樣也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
1、《洛神賦圖》作者是顧愷之。顧愷之(348年-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於是人們稱他為畫絕、文絕和痴絕。
2、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 ...
1、《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
2、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在恍惚之際看到洛神佇立山崖;第二段寫洛神容儀 ...
《洛神賦圖》的作者是顧愷之,他是東晉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被人們成為三絕,分別是畫絕、文絕、痴絕,在繪畫方面的成就,更是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洛神賦圖是誰畫的《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所畫,它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類似連環畫的長卷,現在已經遺失,流傳的是宋代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
1、《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
2、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現已失。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全卷分為三個部分 ...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他是一位傑出的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代表作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斫琴圖》《魏晉勝流畫贊》《論畫》。其主要成就為六朝四大家之一和水墨畫鼻祖之一。其藝術風格為畫人物重傳神,衣紋如春蠶吐絲 ...
《洛神賦圖》的作者是顧愷之,他是東晉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被人們成為三絕,分別是畫絕、文絕、痴絕,在繪畫方面的成就,更是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洛神賦圖是誰畫的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所畫,它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類似連環畫的長卷,現在已經遺失,流傳的是宋代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 ...
1、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2、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3、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4、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5、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