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我們經常習慣把它叫做瓊州,它是我國最大的一個省份。海南文化發育在這一片廣褒的土地上,經過時間的洗禮,越發凝練的厚重而富有活力。在海南地區有著別具一格的節日文化和傳統節日,下面咱們就一去去看看,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瓊山區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海南島換花節。
每年農曆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
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曆“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專案。
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島歡樂節”。
另外海南的節日還有:文昌公期、萬寧文燈節、南山長壽文化節、海南熱帶雨林節、三亞國際啤酒節、三亞國際廣告電視藝術節、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等。
海南島重要賽事有:環海南國際公路腳踏車賽、環海南國際大帆船賽、世界小姐、世界先生、斯諾克海口世界公開賽等。
彝族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彝族最盛大的節日是“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彝族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將火把綁在羊角上,驅趕羊群沖人敵陣,擊潰了前來侵犯的敵人。從此人們過火把節是紀念和慶祝戰爭的勝利。彝族過火把節,要舉行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們擎著火把,朝火把上灑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楚雄曇華山有下殘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園”,欺騙彝族人民說裡面有仙女在織布、繡花。強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園”去供土官淫樂,逼死了許多彝族姐妹。有個咪依嗜的漂亮姑娘,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農曆二月初八這天,隻身闖進“天仙園”,取下頭上戴著的有劇毒的白色馬櫻花泡進酒裡,與土官共飲,毒死了土官,犧牲了自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便把農曆二月初八這天定為插花節,這一大,人們把採摘來的杜鵑花插在門前、屋後,掛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惡、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將杜鵑花插在另一方的頭上,即表示對對方的愛情矢志不渝。
賽裝節: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賽裝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臺區跳歌場,圍成圓圈,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繡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繡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繡。
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衝一代的彝族,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只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彝族的傳統風俗
彝族,原稱“夷族”,其名源於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 根據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歷史鉅著記載,自稱為尼(?5?7),古代漢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族”。1956年,在破除舊社會的民族歧視稱期間,彝族派代表進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瞭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後給出建議,由於“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便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徵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餘散居於中國其他省份及中國境外。總人口約900多萬,在中國有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在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近百萬。
彝族支系繁多,有諾蘇(nuosu)、聶蘇(nisu)、納蘇(nasu)、乃蘇(nesu)、聶祖(nizu)、羅婺、阿西潑、阿細、撒尼等、尼頗自稱,但並非皆為民族意義上的自稱,如羅婺、撒尼、阿哲、阿細是支系名稱,諾蘇、聶蘇、納蘇、乃蘇、聶租的方言/土語自稱(占人口70%以上),在彝語語境中含義完全相同,皆源於“尼”,在總稱上“尼措”一詞可以覆蓋所有支系的稱謂。各地彝族方言間有些無法進行直接溝通,但相同詞彙超過60%,語法結構相同,經短期熟悉能對話,彝語屬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分為六大方言。
服飾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型別,各種型別又可分為若干式樣。
曆法
彝族十月太陽曆以12屆相輪迴紀日,3個屬相週期為一個時段(月),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的天文臺,與彝族太陽曆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彝族十月太陽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曆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說有深厚的淵源關係,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 傳統節日的風俗簡單介紹
1、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節日習俗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節日習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3、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節日習俗
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4、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
節日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5、清明節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
節日習俗
盪鞦韆、蹴鞠、踏青、放風箏、掃墓、插柳、射柳、鬥雞、蠶花會。
6、端午節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節日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7、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節日習俗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8、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節日習俗
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9、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節日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0、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節日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有:賞秋、登高、吃重陽糕、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
11、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為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
節日習俗
寒衣節習俗:祭奠。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12、下元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節日習俗
下元節習俗:修齋設醮、享祭祖先、祈願神靈、莆仙民間
13、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節日習俗
臘八節習俗:祭祀、食臘八粥等。
14、冬至
冬至,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節日習俗
冬至節習俗:祭祀活動。部分地方有吃羊肉的習慣。
15、祭灶節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灶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
節日習俗
祭灶節習俗:祭“灶神”
16、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節日習俗
年夜飯、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燃爆竹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1、祭敖包(農曆四月十三或七月十三)
每到這一天,蒙古族男女老幼,成群結隊,牽羊帶酒,行至敖包(用土、石堆城高約8尺許的圓形高堆)前,獻哈達、焚香紙、領牲,然後在敖包附近相聚野餐,盡歡而歸,意在祈福禳災。然後,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群眾則從左向右圍著敖包轉三圈, ...
1、除夕,一年農曆的最後一天,也就是俗稱的過年了,這是中華民族全世界所有華人都會過的一個節日。風俗是家家戶戶給壓歲錢,在農村會祭祀,貼春聯,放鞭炮,辭舊迎新,大人小孩老人會換上新衣服。
2、元宵節,過完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過完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對此加以慶祝,風俗一般是吃元宵、 ...
除夕;習俗貼對聯,貼年畫,守歲。春節;習俗拜年賀喜,放鞭炮。元宵節;習俗吃湯圓,賞花燈。清明節;習俗掃墓,祭祖。端午節;習俗吃粽子,賽龍舟。乞巧節;蒸巧饃饃,烙巧果子。中元節;習俗放河燈,焚紙錠。中秋節;習俗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習俗登高,賞菊,喝重陽酒,敬老。臘八節;習俗喝臘八粥,祭社。 ...
1、苗族節日
(1)一月:動月(鼠或子月)1到15日是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在這一天苗族人都不會出遠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苗族人會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玩年節相當於春節,有許多的習俗和一些節慶日。
(2)二月:2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是男 ...
1、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2、元宵:農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3、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 ...
我國傳統節日的風俗有除夕、 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等。
1、除夕: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
2、 春節: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 ...
1、各民族的節日豐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杆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等。
2、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