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海南苗族的生活習俗

苗族生活習俗

  

  四川南部和西南部苗族自稱蒙,川東南苗族自稱仡熊,漢文史書稱紅苗、白苗、 青苗、花苗等。四川約有五十三萬餘人。主要居住在宜賓地區、瀘州州市、黔江地 區,尤以古藺、敘永、興文、珙縣、筠連、彭水、黔江、秀山、酉陽等縣最集中。 涪陵地區、樂山市、攀枝花市、重慶市、涼山州也有一些苗族成大雜居、小聚居分 布。 其先民最早居黃河中下游地區,與古三苗有關。後遷至江漢平原,隨後由東往 西遷徙。秦以後,苗族先民活動於武陵、五溪地區即包括今川東南範圍。唐末北宋 之際,其部分經黔東遷入川南。晚至明清,苗族遷徙到川西南。明末清初,苗族地 區逐步進入封建地主制社會,但苗族一起發動多次反清起義。1928年 1934年,紅 軍在川東區建立工農民主政權。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川壩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與土家族聯合建立4個自治縣、21個苗族鄉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 支。川苗講湘西方言和川滇黔方言。近代以來普遍能講漢語。1906年基督教傳教士 和苗族知識分子創制的苗文,曾在川南部分苗區傳播。1956年設計出三套苗文在苗 區試行。 信仰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人造物崇拜。近代,部分苗族信仰基督教或天主 教。實行一夫一妻制。經二代家庭為主。主要節日有踩山節、趕秋節等。重婚喪禮 俗,通行土葬。女性服飾絢麗多彩,蠟染技藝高超。民間文學內容豐富。喜愛吹笙 和歌,捧笙而舞。川東南苗區流行陽戲。以農業為主,兼及畜牧和林業。主食玉米, 長於豆腐製作。民居川東為幹欄式,川南為平房。

  服飾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 、 黑苗 、 花苗 、 漢苗 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 長裙苗 和 短裙苗 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 白苗 ,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叉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 白苗 ,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繡,以寬約五寸,長達丈餘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繡、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繡圖案中往

  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 有意味的形式 。例如,文山 花苗 ,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繡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穀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繡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 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 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 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繡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繡,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苗族婦女大多佩戴手鐲、耳環,胸前有大項圈及銀鎖,有的在項圈與銀鎖上還垂下長短不同的銀質珠穗,顯得華貴富麗。

  生活

  相見先問姓為苗族交際習俗。青年男女之間第一次見面,按規矩首先應問清對方的 姓。若雙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稱,以禮相待,不能戲謔、對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戲謔和唱歌跳舞。但如要考慮向對方求愛,末修眉才可用 言語歌聲探情示愛。打轉也是苗族交社會俗。苗族男子喜歡佩刀。生下男孩後,父母和親友要準備 一塊與孩子體重相等的鐵埋於地下。以後,男孩的每年生日,將鐵挖起來 鍛打一次。孩子長到16歲時,將此鐵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節日

  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絡,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係。

  羊馬節

  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夥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制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除夕洗腳

  也是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熱後倒入盆中洗腳。

海南苗族的生活習俗

  

  海南苗族自稱“Kiem33mug”(“金門”),據史料記載,他們來廣西凌雲縣和思恩縣的苗族。主要分佈在海南島的五指山、黎母嶺、雅加大嶺三大山脈構成的溼潤、半溼潤地區。

  人口居海南省少數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有其自稱為“苗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中的一種。全島苗族語言統一,沒有方言差異。

  海南苗族人民常年居住在偏遠的山區和盆地,過著遷徏無常的刀耕火種的生活,他們與外界接觸少,生活條件艱苦,但是苗族同胞們以其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聰明而獨特的生存方式,在海南島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繁衍生息。不但繼承和發展著本民族原有的傳統和文化,而且與海南島獨特的地理環境融合,約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苗家風情。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海南苗族人積累了豐富的砍山經驗。各戶一般在每年春節前後選地,以有茂密的林木,樹葉呈油綠色,底下沒有茅草,泥土肥沃,土面覆蓋一層枯爛樹葉或堆有蚯蚓類球的山地為佳。2月開始砍山;3至4月燒山,使灰燼滲入土中作肥料,清理殘燼後,不翻土即以尖棒戳穴下種山蘭糯;6月除一二次草,至9月成熟,用手逐穗捻摘稻穗。山蘭種植一年後就輪換生地。

  捕獵 是苗族人的重要副業,每當農閒和民間傳統節日,男子都上山狩獵,平時勞動也帶槍和獵狗。狩獵工具主要是苗族特有的一種自制的毒駑和漢區輸入的火藥粉槍。狩獵有集體圍獵和個體狩獵兩種形式,主要獵物是野鹿、山獵、黃猄等,除肉食自用外,獸皮、獸骨、鹿茸、鹿膠等都人微言輕商品同外來商人換取粉槍、布匹、食鹽、火柴、光洋等日用品。

  採集木棉、木耳、益智、紅白藤、良兔等土特產品,也是苗族重要的副業。

  解放前漫長的年月裡,苗胞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資料――山林,大都掌握在漢族和黎族地主手中,他們種山蘭都要向地主批租。計算山租通常以戶或鉤刀(有勞力的一對夫婦為一把鉤刀)為單位。至於苗胞在山林裡獵獲的野獸,採集的土特產必須賣給山主或山主指定的商人,否則便被強行沒收。在經濟結構上,苗族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生產和消費的個體私有小農經濟。不過也有少數擁有較多生產工齡和較強勞動力的人家。

  海南苗族村寨實行“山甲”制度。通常由群眾推選年紀較大,群眾信賴,德高望重,有些文化和社會經驗的人充任山甲。山甲在苗族內部負責處理一切大小事情,每年2月砍山之前,由山甲擊鼓召集村中老人開會,商議村眾共同遵守的條約。重大的糾紛案件,也由山甲作出裁判。山甲對內維持,處理公共事務;對外代表全村處理對外糾紛爭執事宜。

  “山甲”原是苗族的社會首領,但統治階級為了加強對苗族統治,委派一些山甲為頭家、團董、哨官,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又任為鄉保甲長等職。這樣山甲就變為地方政權人物,具有雙重身份。有些山甲還和統治階級及漢人互相勾結,憑藉權勢霸佔山林、土地,無故處罰苗人,成為苗族的統治者和剝削者。

鄂倫春族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 仙人住 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 仙人柱 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 仙人柱 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 仙人柱 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 後面的樹杆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 仙人柱 。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 仙人柱 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 密塔哈 (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裡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高山族的生活習俗

     生活習俗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型別,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 ...

利比亞生活習俗

  阿拉伯人為父系家族。名字反映血統關係,姓名排序有一定順序: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家族名。柏柏爾族實行父親家族制,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或姑表聯煙。家族中家長為男性,家庭成員都必須按家長的要求辦事。家庭中的全部收入都由家長掌管,柏柏休人所居住的村莊由德高望重的人組成元老院,負責掌管一切事項。   利比亞人喜歡 ...

塞內加爾生活習俗

  宗教對塞內加爾人的生活習俗影響較大,他們多數都忌諱使用豬皮和豬內臟作的日用品,也忌諱談論有關豬的事情。他們還尊奉伊斯蘭教規,在公共場合下是禁止飲酒的。   塞內加爾人一般都忌吃蝦、雞毛菜、蘑菇等菌類以及其他形狀古怪的食物,如:鱔魚、甲魚、魷魚等。他們更忌食豬肉。 ...

阿拉伯人的生活習俗

  阿拉伯人吃飯很有特色,通常是席地而坐,將麵包掰成小片或是將米飯撮成小團,用右手的幾個手指捏住送進口中,即使是帶有湯汁的菜餚,他們也都能全部吃下去。實際上,用手直接抓著進食也不能算做是阿拉伯人獨享的“專利”,全世界用手抓著吃飯的有好幾億人口,其居住的範圍能從北部非洲一直延伸到南亞次大陸。   按照阿拉伯人的 ...

盧森堡生活習俗

  盧森堡人雖然傳統,但並不守舊,也不像德國人或瑞士人那麼古板。盧森堡人喜歡握手,人們在見面時握手,離去時也要握手。盧森堡人對工作早餐有特殊的偏愛,邊吃邊聊;午餐通常是又慢又長,切記不可讓談判話題擾亂了對美味佳餚的享受。而在工作晚餐時,假如客人對產自摩澤爾網谷的盧森堡白葡萄酒加以獎賞的話,盧森堡主人會感到心情 ...

生活習俗

  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性可靠爽快、平易近人。他們一般都樂於同客人爽朗舒懷。凡接觸過他們的人,都認為他們那種無拘無束的待客方式給人一種親切感,使人感到好接近。他們時間觀念較強,對約會習慣準時赴約。他們喜歡用“彩蛋”做傳統的裝飾品。蛋殼上畫著紅心、愛情果的,一般是送給情侶的;畫著花鳥山水的,屬於一般的禮品和普遍的節 ...

印度生活習俗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