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淶源喪葬習俗

淶源喪葬習俗

  老年人奄奄一息時,要穿好壽衣,若斷氣後再穿,被認為到陰府裡是光身鬼。

  斷氣後,先撕破窗戶上一空窗紙,稱"放喪氣"。

  家人按稱呼呼喚"回來吧,回業吧"稱"叫魂"。

  給死者手裡握一隻用莜麥面捏的棒,稱"打狗棒"。

  入殮不能超過晚上子時,超過子時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入殮。

  門口掛倒頭紙,倒頭紙是成串的小紙束掛。小紙的張數比死者年齡多兩張,有天地各一張。

  送孝人送信,到誰家都得給送葬人點吃的,稱"空不得嘴"。未接通知不去悼唁,有"孝不到紙不悼"之說。

  悼唁活動在出殯前一天舉行,悼唁人到禮房上禮,送錢叫"禮金",送帳子叫"輓聯",送小饅頭稱"大飯X盒",送點心者稱"茶食八品",送紙紮二斗稱"金銀二斗",抬食羅稱"堂祭壹設"。孃家人只上物品沒有禮金。

  出殯頭一天夜晚,孝男孝女隨鼓樂班子到村口"送鬼",曲調悠揚。 封棺時,孝子跪著雙手將斧子遞給人主,先由"人主"(死者是男,表叔為人主,死者是女,孃家人為人主)在榫釘上敲三下,表示無異議,之後才能將榫釘打牢封棺。

  出殯時,長男象徵性的背起棺材的大頭,次男打幡。無親男,由同姓近親或其他親近者代替,"背大頭者"和"打幡人"將繼承死者的遺產。

  出殯後第三天上墳,第七日上墳,之後每隔七天上一次墳,共七個七,百日、週年上墳,喪事才算全部結束。以後清明、農曆七月十五、十月一上墳。

  許多講究,實際上都是源自於現實的需要,有的需要無法直接言明,便將現實的需要隱藏在了習俗的背後。如"如喪氣",將窗戶撕破,裨上是為了"放濁氣"。家裡長時間有病人,空氣汙濁,人死了,不怕著風了,又有許多人來,需趕緊將汙濁的空氣換掉。又如"送孝的空不得嘴",便是要求接信的人家,不管是否願意,是否方便,都要給送送孝的人弄點吃的,送孝的人辛苦,又顧不上吃正頓飯,道理不好講清,又怕人們不明情理,便用風俗定下來解決問題。許多習俗是明白人為大眾設定的規矩。每個看似沒有道理的習俗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人情世故。

乳源喪葬習俗

  乳源瑤族的喪葬儀式:人死後,停屍床上,用溼毛巾給死者拭頭臉及四肢,然後整理穿戴之服飾(富者有壽衣,貧者只穿日常服裝)人殮,無其他陪葬品。治喪時請師爺二至六人做喪堂(死者生前已“度身”的做兩天,未“度身”的做一天),子女兒媳頭包白布,以示戴孝,並守靈一天,第二天出殯。

  出殯時,棺不用木槓,由十餘人將棺抬至肩上,徐徐而行,一師爺助手撒谷棺上,一女撐傘遮棺頭(死者無女則子代,無子則孫代,若死者絕嗣,則至親者代之,他人不得頂替),直至墓地。

  啟行時,兩個師爺為先導,手執木斧棍棒,且行且擊。抬棺至墓地,放人墓穴後,不掩土,用杉樹皮蓋在棺面上即返。

  歸家後,師爺作法事,其名目有:拜四方、跳神、接神、驅鬼、送神等。每一節目結束,均燒紙錢法碟,全部功課完畢後,所有紙灰,悉用一塊白布包起。此時師爺及其助手即將米缸、瓦碗和灰包,一併擔至墓穴邊上,一人將蓋棺的杉樹皮揭去,一人以鋤撬棺蓋的下端,一人把灰包丟入棺中,隨以土埋之。葬畢,米缸置於墳之東邊,碗全數堆放缸旁,並將出殯時導路之木斧二把,木棍四條,插於墳旁。一師爺喃呢咒語,吹角,燒紙錢畢,遂返。歸家舉行送神禮,同時將廳內所掛之榜文、白紙條等全扯下燒掉,撤去紙馬神像,孝子亦把頭上白布除下,喪堂儀式至此結束。

  第七天為迎七喪禮。在晚上舉行,師爺坐在桌旁時,之後誦讀“家先單”一遍。喪葬儀式全部結束。孝子在一個月內不得理髮。當年不得在家門口貼對聯。

  三、四年後,即行檢骨人缸遷葬,至多不得超過五年。

  孕婦難產及因烈性傳染病而死亡的,其屍體抬至野外,用十二捆柴架起棺材火化。若是被殺害或死因不明的,在案情尚未查清之前,則停屍不葬。

  另外,還有一種“安龍”的儀式,凡認為村中人丁不興旺、六畜不安時,即要舉行“安龍奠土”。

初終薩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死,為壽終正寢,這樣正常死亡的老人被稱“老喜喪”,整個喪葬之禮與婚嫁之禮同樣稱作喜事,只是色調不同而已。對這種正常死亡,家人是早有準備的。壽衣壽材早就做好,孝子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並做了物資上的準備,這時親屬要給死者沐浴更農,穿戴好內外衣裳,因為死後屍體僵硬不好穿戴,另外出於迷信,在民間認為沒來得及穿好衣服就嚥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內疚的。臨終時另一種僅俗是換地方。福建是移至詞堂,安徽是由房中遷至前廳,山東是移到正屋的靈床上,有的移到門板上,對此稱作“挺屍”。

  1.臨終之前。

  一般垂危之入要對親人囑咐、安頓或者委託別人照料幼小,或希望女嫁誰家、子娶誰人,歷史演義中的“託孤”就是由此而來的。民間迷信認為,若有什麼心願未了,死者會含淚不螟,就是“死不螟目”。古代有這樣的記載,某:郡的郡守夫人死不螟目,是臥泊丈夫續絃、兒子受苦,於是郡長就請人祈禱,禱詞曰: “夫人一貌玉無理,四十年來鬃末氓:何事臨終含眼沮恐教兒子著蘆花”,吟畢眼合。

  2。初死之時。

  在古禮中有“屬礦”,就是用新蠶絲、新根花試死者有無鼻啟,接著是“復禮”,也就是“招魂”。家裡人到房上或高坡上,朝祖先發源地呼喊死者的名字,叫他回家。復禮是親屬希望親人迴歸的禮儀,之後還要檢查死者的鼻息、脈搏,然後是“初哭”。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

維吾爾族人的喪葬習俗

  維吾爾民間的喪葬儀式,雖說都按照伊蘭教的教規進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影響的相異,所處地理環境的區別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許多小異呈現出形形色色的特點。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 ...

佤族的喪葬習俗

  佤族人死後,實行獨木棺土葬。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在病垂危的時候,要殺豬、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 去,要給其準備後事。人死後,拿幾塊半開放入死者口中,無半開可放茶葉、鹽塊或糖塊代替。換上壽 衣,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 壩消 。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語叫 壩朗木瓦 ;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 壩格登 ;最低一段是埋 ...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傳統喪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種,以土葬為主。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每個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墓地,有的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傣語叫作 壩消 , 壩消內的林木,是不許砍伐的,把它稱為 龍林 。久而久之, 龍林 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   ...

拉祜族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

俄羅斯族的喪葬習俗

  凡人死,無論男女老幼均內襯白衣,外部穿戴整齊,停放室內,頭向牆角有聖像的地方,腳朝著門,旁點臘燭,長者唸誦例行的祭詞,親友魚貫而行向死者告別,然後將屍體入棺,送墓地埋葬。均為木棺土葬。埋法,是將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墊起20釐米高,棺材周圍豎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橫樑,樑上蓋木板,再鋪樺樹皮(耐久不易腐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