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明傳統習俗+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掃墓

  在中國歷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清明節掃墓的祖先成了風俗習俗。在今天的社會中,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然有清掃墳墓的習俗來祭祀祖先:剷除雜草,提供祭品,在墳墓上祈禱,燒紙幣,或者簡單地把一束鮮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記憶。

  2、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眼中,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3、踏青

  在清明時期,春天迴歸大地,自然界充滿了充滿活力的景象,這是一個郊遊的好時光。我們的人民早就養成了清朝清朝的習慣。傳說早期有一個明確的活動。清明的內在意義是適應季節性的節氣。在三月的春天,憤怒開始蓬勃發展,一切都在誕生。人們走出家門,來到荒野,積極迎合時間,促進身體在體內的迴圈。健康很好。

  4、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後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5、戴柳、栽柳

  在過去,清明還有一個講究,一般是婦女或者兒童把柳條編成環狀戴在頭上,好表示對逝者的敬意,也是藉著“柳”字對心靈的一種慰藉。除了這些,在京郊有些地方還講究清明前後種楊柳。這也應了那句諺語:“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6、蹴鞠

  蹴鞠,即用足去踢球。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後發展成足球。

  7、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8、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是不是寒食節?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是不是寒食節

  寒食與清明是農曆三月的兩個節日,由於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慶祝活動也頗近似,因此將二者合併起來一起慶祝。

  我國的清明節是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後。這個節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它是寸序的標誌。從這個角度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5。時,開始的一日為清明節。《歲時百問》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人們根據它的特點安排耕作,江南人“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春耕生產就忙乎開了。二是指節日。在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中,現今具有節日意義的只有“清明”。那麼,“清明”又是怎樣演變為祭祀的節日呢?據《荊楚歲時記》說:“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這是說,冬至過後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節,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因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且又禁火三天,如此,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的區分了。到現在,人們已把寒食和清明並稱,祭寒食也相當於祭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祭祖

  清明節和冬至節、過年都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你知道民間清明掃墓從何時成為禮典的一部分嗎?

  寒食、清明掃墓的民俗在唐代時已經相傳成俗,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寒食民俗的上墳祭掃列入禮典,允許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員行一樣的上墓拜掃禮,以展子孫孝思。[1] 上墓奠祭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祭拜後哀泣辭別,可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品餘饌,不可作樂,表示孝子之情。從唐以來,每年到了這時,全家上墳掃墓成了家族重要行事。

  插柳戴柳

  柳樹生命力強盛,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齊民要術》)。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傳說追溯到春秋時代晉文公紀念忠臣介子推。宋代時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下墳墓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陸游說的「人家插柳記清明」就是這般表現(《春日》)。

  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吃冷食,喝涼水。好端端的春光明媚的日子,卻為何要如此這般呢?談到這一風俗,不禁使人想起一個催人淚下的晉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

  當年晉文公重耳當年因為他父親晉獻公的“驪姬之亂”被迫流亡到翟國,並在那裡生活了十二年。晉獻公死後,他的弟弟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做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惠公。這個晉惠公因為害怕素有賢名的哥哥重耳會威脅他國君的位置,於是就派殺手到翟國去暗殺他,得到訊息的重耳不得不又開始了新的流亡生涯。

  一行人又只好繼續往東走準備投奔齊國,大夥飢腸轆轆,再不弄點東西吃真的只能吃土了!重耳一代公子哪裡受過這種苦,沒過多久就真的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隨從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重耳果然慢慢恢復了一些體力。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最後他們到了齊國境內,重耳收到齊威王的禮遇,大夥才安頓了下來!

  七年以後,重耳回到晉國即位為晉文公,舉行了復國封賞大典,原來跟隨他逃難的人,一下子都加官進爵,成了晉國顯赫一時的人物。封賞之中唯獨不見介子推的名字,原來介子推是個性格耿直而且淡泊名利的人,他早就帶著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感念當年介子推的“割股奉君”,想要請他出山為官,以報答他的恩情。經過一番打聽後,晉文公帶著一般文臣武將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但是一連找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他。這時,有人建議說:“介子推最孝順。如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揹著老母親跑出來。”於是晉文公便下令燒山,一連幾天,大火才滅,可是,介子推始終沒有出來,晉文公派軍士搜山,只見他們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於大樹底下。

  秦漢時期,寒食節慢慢增加了掃墓的習俗,因為和清明這個節氣很接近(就差一兩天),久而久之,到了唐代兩者便已經合二為一,形成了我國現在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晉文公後悔萬分,他把介子推安葬在綿山之下,併為他建立祠廟。燒山那天,正是清明節氣前一天,於是晉文公下令將以後每年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菸止火,只吃冷食,以寄託哀思。從此以後,我國北方各省,相沿成俗,年年都過寒食節。

清明節能出門玩嗎?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能出去玩嗎

  清明節能出去玩,因為自古以來清明節就有外出踏青,遊玩的習俗。但是一些民俗認為清明節當天最好不要出門,據說,每年的清明節和鬼節(農曆七月十四)都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到了晚上會有群鬼出來夜遊,怕搞不好就撞上了。女孩子本身屬陰,晚上又是陰氣漸重之時,所以清明節的晚上當然儘量少外出。

  老人雖是用了迷信的理由,但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清明時節正值剛過冬季,尤其是北方,早晚溫差很大,民間也早有春捂秋凍之說,所以晚上寒氣、陰氣過重,不利於從冬轉春的身體調節,這個時節最好是早睡早起,更利於人體的陰陽平衡。

   清明節習俗

  掃墓祭祖

  清明節和冬至節、過年都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你知道民間清明掃墓從何時成為禮典的一部分嗎?

  寒食、清明掃墓的民俗在唐代時已經相傳成俗,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寒食民俗的上墳祭掃列入禮典,允許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員行一樣的上墓拜掃禮,以展子孫孝思。[1] 上墓奠祭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祭拜後哀泣辭別,可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品餘饌,不可作樂,表示孝子之情。從唐以來,每年到了這時,全家上墳掃墓成了家族重要行事。

  插柳戴柳

  柳樹生命力強盛,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齊民要術》)。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傳說追溯到春秋時代晉文公紀念忠臣介子推。宋代時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下墳墓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陸游說的「人家插柳記清明」就是這般表現(《春日》)。

  鬥雞、鬥卵

  寒食、清明鬥雞、鬥卵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呂氏春秋·察微》記載,「魯季氏與郈氏鬥雞」。北朝至隋代的《玉燭寶典》記載,「寒食此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春秋(時代)季郈雞鬥延及魯邦」。

  鬥雞是唐代時一種普遍的娛樂活動,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鬥雞的詩篇。孟浩然詩寫臨寒食情景「喧喧鬥雞道,行樂羨朋從」(《李少府與楊九再來》)。「鬥雞道」顯露了鬥雞風尚的普遍,當時民間設有鬥雞場,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

  品騎火茶

  清明前後,細雨霏霏,清明之氣潤茶葉,孕育了好茶。清明節採的茶有個專有名稱叫「騎火茶」;火指舉新火日也就是清明節。唐末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了「騎火茶」與清明節的關聯:「龍安有騎火茶,最上,不在火前,不在火後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騎火。」


清明節除了掃墓還能幹什麼 清明節哪些習俗

  清明節除了掃墓還能幹什麼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祭祀掃墓   祭祀的習俗來源於寒食節,晉文公燒死忠臣介子推後心有羞愧,將事發的當天定為寒食節,家家不舉火、吃冷食以紀念。又因為介子推曾留下“勤政清明覆清明”之句,且次年介子推倚靠的老柳復綠,故將寒食後定為“清明”。   所以清明節就有了祭祀的傳統,後來有了墓 ...

清明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有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祭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起初,掃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從唐代開始逐漸合併到了清明,最終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祭祖,表達的是人們對先祖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 ...

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清明節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什麼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祀、踏青、吃青團、放風箏、盪鞦韆、拔河、插柳等,“清明”原本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僅僅有標誌物候變化、時令更迭的作用,後來經過發展融匯,才有了踏青、掃墓等禮儀,成為了節日。   掃墓祭祀   可以說掃墓祭祀才是清明節的核心,這也是清明節直到現 ...

清明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有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祭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起初,掃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從唐代開始逐漸合併到了清明,最終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祭祖,表達的是人們對先祖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 ...

中國傳統文化都哪些習俗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的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在中國南方很流行,相傳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   2、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3、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 ...

清明節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插柳、遊樂、拔河、植樹、放風箏、盪鞦韆、射柳、蹴鞠、鬥雞、蠶花會、禁火寒食。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 ...

清明節哪些習俗

  1、掃墓祭祖: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在祭祀掃墓時,一般都是先給墳墓剷除雜草,新增一些新土,然後擺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