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欲斷魂。”不知不覺,又一年清明節到來了。
2、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3、清明節習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4、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5、清明節悼念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獻身的英烈和偉人們,因為有了他們咱們才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6、清明節,讓我們為已故親友送去思念的淚水,為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禮吧!
7、送你一株柳戴柳,祝願平安左右伴!清明節,特祝我的好友,願健康快樂!
8、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
9、清明,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分過後15天,便是清明節。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即為祖先的墳地鋤草、培土,有的人還會在墳邊種一棵長青松柏或其它樹木。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10、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11、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12、清明果
浙江南部各地採摘田野裡的棉菜(又稱鼠麴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蔔絲與春筍,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1、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2、《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3、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1、教師被人們稱為“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受到全社會尊重的一種職業。1932年,國民黨政府曾規定6月6日 為教師節,解放後廢除了6月6日的教師節,改用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教師沒有單獨活動,沒有特點。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 委會第九次會議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
2、定教師節為9月10日,是考慮到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師生要有新的感覺。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展尊師 重教活動,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同時,9月份全國性節日少,便於各方面集中時間組織活動和突出宣傳報 道、促進全國範圍內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
1、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冰心
2、擁有思想的瞬間,是幸福的;擁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擁有父愛也是幸福的。——瓊瑤
3、每一代人總是反抗自己的父輩,卻和祖父交上了朋友。——芒福德
4、父愛是水。——高爾基
5、你的父親感到榮耀的莫過於你以最大的熱誠繼續你的學業, ...
1、勞動人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民,他們用勞動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類,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勞動,建成了今天的萬丈高樓;是勞動,築就了現代化的資訊高速公路;是勞動,讓偌大的地球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是勞動,使浩翰的荒原變成了畝畝良田。
2、勞動是神奇的,勞動是偉大的。勞動者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編織 ...
1、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與他人結伴遊泳;不在無家長或教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不到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學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2、萬一同伴發生溺水的情況後,切莫貿然下水救人,應馬上呼喊大人搭救。將溺水者搭救上岸後,立刻撬開牙齒,清除口腔和鼻內的雜物,使呼吸道 ...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 ...
1、普通話是我們全國的通用語言。它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是我們中華民族相互交流和對外交往的規定語言。
2、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大家都講自己的地方話,誰也聽不懂誰的話,那麼就 ...
1、首先發生火災時時、要冷靜判斷火勢來源,確定逃生方向。
2、火災發生後先用手觸控門板及把手,並迅速找安全出口。
3、無法逃生時在視窗揮動顏色亮麗的衣物,尋求救助。
4、逃生時不可以使用電梯,防止出現突然斷電的情況。
5、向下逃生道路被阻斷時立刻向屋頂平臺逃生,等待消防人員營救。 ...
1、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物件。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