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明節氣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氣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為什麼叫清明

  清明節氣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清明為什麼叫清明

  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另《歲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鶴;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時節,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我國廣大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暖風拂面,一派明朗清秀景緻。

  清明時節活動:

  清明節活動

  掃墓祭祖思先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起初,掃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從唐代開始逐漸合併到了清明,最終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鞦韆蕩得高

  清明節,在民間還有“盪鞦韆”的習俗。盪鞦韆,最初主要是一種女子玩的遊戲,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於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節也稱“鞦韆節”

  據民俗專家介紹說,“盪鞦韆”源於民間勞作。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就在勞動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

  清明踏青放風箏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每到清明花草返青之時,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會在陽光明媚的時候一起去踏青。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據《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於宮中做紙鳶,引線採風為對,後於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起初風箏只限於皇宮貴族的公子佳人玩賞,到宋代以後,才在民間盛行開來。

  清明節時節農業諺語:

  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清明後,穀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

  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祭罷祖,就種瓜。

  清明到,麥苗喝足又吃飽。

  清明後,穀雨前,十有八九保安全。

  清明花,大車拉;穀雨花,大把抓;小滿花,不歸家。

  地板揭不開,芽子出不來。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清明雨漸增,天天好颳風。

  清明喂個飽,瘦苗能轉好。

  清明不上糞,越長越短勁。

24節氣清明的含義 清明節氣是什麼意思

  24節氣清明的含義 清明節氣是什麼意思

  天氣清澈明朗為“清”,萬物欣欣向榮為“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帝京歲記勝》也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淨明潔,故謂之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或早一天,或晚一天,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度。清明時節,氣候逐漸轉暖,冰舌消融,草木青青。春秋

  戰國《逸周書》就記載:“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其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諺語“清明斷雪,穀雨斷霜”,則準確概括了這一時期的氣象特徵。

  二十四節氣演變為傳統的民間節日:“清明”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節氣與節日的區別在於,前者單純反映物候的變化和時令的順序,後者則包括一定風俗活動和一定紀念意義清明作為節日,祭祖掃墓是其中主要活動。關於掃墓習俗,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經形成,但日期不定。自唐開始,才約定清明節當日為祭祖掃墓的時間。清明當日 ,或細雨飄飄,“沽衣欲溼杏花雨”;或和風拂拂,“吹而不寒楊柳風”。春色如畫,人們走出戶外.既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之情;又踏青春遊,享受大自然的良辰美景。而這一天,大多在外地工作的家人,也會及時會趕回來,形成春節後的第二次家庭大團聚。

  因為清明前後是一年一度的春耕大忙時節,因此清明諺語,除少數與氣象變化有關外,其餘多以農事耕作為內容。而不同地區的清明諺語,表現內容和表述方式,也有一定地方文化意義的差異。

  清明諺語

  明清明,暗穀雨。

  清明無雨多吃麵。

  清明西北風,旱了不會輕。

  清明南風起,收成好無北。

  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

  清明颳了墳頭土,哩哩啦啦四十五。

  清明穀雨,凍死老鼠。

  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T舉。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地莫遲延。

  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清明十天種高粱。

  清明去播種,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

  清明喂個飽(上肥),瘦苗能長好。

  清明種高粱,六月接饑荒。

  清明曬乾柳,窩窩撐死狗。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不同地區的清明節

  同是清明節,不同地區卻有不同的風俗。清明節掃墓。有的地方叫“做清明”,有的地方叫“上墳”。上墳也有許多規矩,時間只可在清明節前幾日,不可往後推。上墳時,要在墓頂上壓一張草紙,叫“壓帽”,表示晚輩來過了。有的地區是在墳頂插一串紙錢,稱之為“掛紙”。掛紙習俗.古來有之,由此也把清明節和寒食節統稱為“過紙”。廣東潮州地區,還將過紙分為“過春紙”和“過冬紙”。現在年輕人,則流行在墓碑前放一束鮮花,以示哀悼。不少地方清明掃墓時,還要清除墳頭雜草,描紅墓碑上的文字。

  除掃墓外,一些地區的清明節還時興.‘吃清明團”、‘’水嬉”、“送百蟲”等風俗。江南民間,另有清明生子最佳的說法;因清明與“聰明”音近,清明節又被稱為“聰明節”。

清明節氣的含義 清明節氣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氣的含義 清明節氣是什麼意思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物候

  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這時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春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苗,城鄉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清明”作為時序與節日相統一的節氣,則是後來的事。

  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一種標誌,傳統節日包含有某種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的文化事項。兩者既獨立,又有必然聯絡。

  清明節氣在農曆的每年三月份,其形成源於“八風”之說。八風是我國古代最早區分季、候風的方式。我國自古以農為本,以農立國。清明節具有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本身就體現出農業社會的生活規律。古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透過不斷探索不同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來獲得相關的天文知識。這時正值嚴冬過後,氣候宜人之際,因而成為人們進行戶外活動的好時節。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

  人們以節日的形式來標明季節和氣候的轉換,在這些季節中產生出許多相關的活動,並逐步演變成節日風俗。其中的清明祭祖活動,就是中華民族在農業社會一直延續下來的一種獨特風俗習慣。

  在二十四節氣當中,清明是一直最受重視的節氣之一。古代詩人李嘉佑有一首《春日漢上作》的詩寫道:

  港上春風漲,鴛鴦逐浪飛。

  清明桑葉小,度雨杏花稀。

  衛女紅妝薄,王孫白馬肥。

  相將踏青去,不解惜羅衣。

  古人將清明分為三候,即初候,桐始華;二候麥花,田鼠化為駕,牡丹華;三候柳花,虹始見。清明節氣來臨之際,我國大部地區,萬木凋零的景象已經逐漸消失,而代之的是駕飛草長、柳綠桃紅的畫面。這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惠風和暢、楊柳垂絲、綠草如茵。

  城鄉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由於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農耕社會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個季節,一般是作為安排農事活動的重要時刻。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因此,清明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農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就說明了清明節氣對農業耕種的重要性。

  清明、穀雨順序倒置

  古籍《月令氣候圖說》記載:“西漢以前,穀雨為農曆三月節,清明為三月中;先清明而後穀雨,亦自後漢始。”

  古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就春季氣候變化規律來說,應該將清明置在前,“穀雨”放在後。每年一到農曆三月,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發,改變了冬季枯黃的自然景觀。宋元學者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每年季春(春季最後一個月),天氣轉暖,雨量也較以前增加,是我國北方春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所以,將春季最後一個節氣叫做“穀雨”,放在“清明”節氣後,是合理的。


24節氣清明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氣有什麼含義

  24節氣清明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氣有什麼含義   節氣清明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三月初一前後(公曆4月4-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演變 ...

二十四節氣清明含義 清明節氣是什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清明的含義 清明節氣是什麼意思   春分後十五天,斗柄指乙為清明。這時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天氣清澈明朗即為清,萬物欣欣向榮故為明,故此又稱清明。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的具有悲情色彩的民族大節。此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農曆二月底三月初)。相比於寒食、上巳和三月三等古老節日,清明 ...

清明是什麼意思 清明這個節氣含義解釋

  清明是什麼意思 清明這個節氣的含義解釋   清明是指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時至清明,在黃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帶地域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 ...

清明節氣含義是什麼 清明節氣是什麼意思

  清明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清明節氣是什麼意思   “清明”的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時至清明,在黃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帶地域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

清明節氣含義是什麼意思

  1、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節日。   2、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 ...

冬至節氣含義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冬至的含義意思解釋

  冬至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冬至的含義意思解釋   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 ...

小暑是什麼意思含義 小暑節氣意思簡單說明

  小暑是什麼意思含義 小暑節氣的意思簡單說明   小暑是指天氣開始炎熱,還沒到最熱的意思。每年的7月6日、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   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並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季風氣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