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為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階地方官員,佈政、按察兩使為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
省以下有道的設定,道為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佈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為府,設知府、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府以下為縣,設知縣、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為散廳,設定同直隸廳。
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長官為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清朝官制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清朝中央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例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職分文官,武官等幾類,例如總督,巡撫,將軍,提督等。具體官職級別分為: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從五品,正六品,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從九品,未入流。
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長官分為諸侯和大夫兩級。秦朝統一後,萬戶以上的縣稱為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漢代時,京師所在的郡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相當於郡太守。漢武帝時設13州,長官為刺史。京師所在州的長官稱為司隸校尉。唐朝時每道設觀察使,又有節度使為地方的軍政長官。到了宋代,縣一級的長官稱為知縣,府一級的長官稱為知府。明朝省級官員稱為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行政,都指揮使司管軍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監察。中期以後,有總督,巡撫總管數省或一省軍政。清朝與明朝大體相同。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清朝中央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例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清朝地方官職分文官,武官等幾類,例如總督,巡撫,軍,提督等。清朝沿襲明 ...
唐代前期,採用州、縣二級制。唐代中期出現府、道。唐玄宗開元28年,全國有府州328個,縣1573個。
州長官為刺史,下有上佐、判司和錄事參軍。
上佐為長史、司馬,沒具體職事,輔佐刺史。
判司為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六參軍,與尚書省六部對應。
錄事參軍負責監察舉劾本州六曹官吏,相 ...
清代的主要中央樞要機關是內閣,主要官員為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學士,大學士地位和權力最高;雍正時設立軍機處,逐漸替代了內閣的職能,軍機大臣無一定品級規定,地位和職權高於大學士;理藩院是管理蒙,回,藏事務的機關,主官為尚書,其下為侍郎,品級與六部同;翰林院是掌管論撰文史的機關,主官為掌院學士,滿,漢各一人;詹 ...
清朝入關前在瀋陽,清朝的滿人在入關前居住在盛京,也就是今遼寧省瀋陽市。關內關外,以上海關為關。明清稱山海關以西地區為“關內”。即今四川省康定縣以東地區亦稱為“關內”。 ...
文林郎不是職官,而是散官,清朝時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來定級別,就好比現在說“行政幾級”一樣。跟現在比的話,因為明清時知縣均為正七品,所以大概可以算得上正處級幹部。
拓展資料:
文林郎:文林郎於隋文帝開皇六年(586)設定,當時是從九品上,在八郎中位第八。煬帝時置,唐為文官第二十八階,從 ...
清朝的大夫是文官特有的官銜,從五品開始就有大夫,最高為一品大夫。
一品,光祿大夫榮祿大夫二品,資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議大夫,中議大夫四品,憲大夫,朝議大夫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
黑龍江省寧安縣,清代被稱為“寧古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地名由來傳說不一,據《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