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於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當有緊急或重要事情時,皇帝於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地點為養心殿。
上朝,指臣子於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
太和門為紫禁城內宮門,外朝宮殿正門,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當時稱奉天門,清光緒十四年被焚燬,次年重建。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清順治十二年重修,乾清門為帝后寢宮以及嬪妃、皇子居住生活區域。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後的形制。
歷史上的御書房是皇帝讀書藏書之所。“御書房”三字取自乾隆八璽之“御書房鑑藏寶”璽篆體真跡。“匯流澄鑑”四字匾額原為乾隆在四庫全書存放地文淵閣的御筆親書,意即彙集知識之源,洞悉古今之理。
史料反映,乾隆皇帝退位後並未實現真正的頤養,只是在齋建成後的幾年的正月裡偶爾來此小坐,並吟詩作句。乾隆之後,嘉慶、道光、光緒等皇帝也有在倦勤齋活動的遺蹟,並以此作為書房。齋內的內裝修及其佈局沒有大的變動,基本保持了乾隆時期的原貌,僅根據皇帝各自生活習慣的不同略有改變。
清朝帝王的陵墓主要分佈於遼寧瀋陽的北陵和東陵,遼寧新賓的永陵,河北遵化的東陵和易縣的西陵。清朝自皇太極建朝以來,歷經二百七十五年,先後開闢三處皇家陵園,即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共建有皇帝陵十二座,皇后陵七座,妃園寢十座。
陵寢,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產物,是封建帝王及其後妃們死後安葬的閟宮。在封建社會 ...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今名。
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後的形制。該殿是明清兩代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 ...
一般是在太和殿。清朝,御門聽政的地點移至乾清宮門前的廣場。乾清宮曾是十六個皇帝的寢宮: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他們在這裡居住,也在這裡處理日常政務。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係相當密切,皇帝在這裡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 ...
根據對清宮檔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宮中的日常生活是很有規律的,除國朝大典外,9:30至11:00開始上朝。
時間安排如下:
1、上午5:00至7:00左右起床、請安、早讀;
2、上午7:00至9:30早膳時間;
3、上午9:30至11:00上朝理政,辦理公務;
4、上午11:00至下午2: ...
金鑾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的精華,屬於北京故宮三大殿之一。它是皇帝登基和舉行大典的地方,是明代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初名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更名為“皇極殿”。“皇極殿”一直沿襲使用到清代順治帝二年始改稱為今名的“太和殿”。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凝聚了 ...
1、清代沒有專門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門聽政"有些早朝的意思。
2、順治皇帝親政之前,國事都由多爾袞代為處理,當時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都被燒燬,辦公一般在武英殿。
3、多爾袞於順治7年死後,順治親政,修復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宮,國事多在那裡處理,清朝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而是由內閣向 ...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