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披耶河,中文俗稱湄南河,是泰國第一大河,自北而南地縱貫泰國全境。
發源於泰國西北部的撣邦高原,流到南部平坦地區,形成湄南河三角洲,最後注入曼谷灣,全長1352千米,流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泰國首都曼谷市,就坐落在湄南河的入海口處。
組合:上源由兩條自北向南的較大河流賓河、難河匯成。兩河在那空沙旺匯合後,始稱湄南河。匯合不久從右岸分出最大支流素攀武裡河, 該河與幹流平行,南流入曼谷灣。湄南河主幹繼續南流,縱穿泰國西南部,於曼谷附近入曼谷灣,注入南中國海。
昭披耶河,中文俗稱湄南河,是泰國第一大河,自北而南地縱貫泰國全境。
發源於泰國西北部的撣邦高原,流到南部平坦地區,形成湄南河三角洲,最後注入曼谷灣,全長1352千米,流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泰國首都曼谷市,就坐落在湄南河的入海口處。
組合:上源由兩條自北向南的較大河流賓河、難河匯成。兩河在那空沙旺匯合後,始稱湄南河。匯合不久從右岸分出最大支流素攀武裡河, 該河與幹流平行,南流入曼谷灣。湄南河主幹繼續南流,縱穿泰國西南部,於曼谷附近入曼谷灣,注入南中國海。
昭披耶河,中文俗稱湄南河,是泰國第一大河,自北而南地縱貫泰國全境。湄南河流到南部平坦地區,形成湄南河三角洲,最後注入曼谷灣,全長1352千米,流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泰國首都曼谷市,坐落在湄南河的入海口處。上源由兩條自北向南的較大河流:賓河、難河匯成。兩河在那空沙旺匯合後,始稱湄南河。匯合不久從右岸分出最大支流素攀武裡河, 該河與幹流平行,南流入曼谷灣。湄南河主幹繼續南流,縱穿泰國西南部,於曼谷附近入曼谷灣,注入南中國海。
中南半島大河,位於泰國境內。又稱昭披耶河。被譽為“東方威尼斯”源於泰國西北部的撣邦高原,上源由兩條自北向南的較大河流:賓河、難河匯成。兩河在那空沙旺匯合後,始稱湄南河。匯合不久從右岸分出最大支流素攀武裡河, 該河與幹流平行,南流入曼谷灣。湄南河在分出支流後,繼續南流,縱穿泰國西南部,於曼谷附近入曼谷灣,注入南中國海。全長1352千米,流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
主要靠雨水補給,6~9月雨季為汛期,受西南季風影響,年內流量變化較大。因流經山地,河水挾帶大量泥沙,致使河口每年向海延伸,洪水期河口平均流量達3500立方米/秒。河流兩側谷地較寬,被稱為中央谷地。谷地中沿岸平原廣闊,下游地區支流眾多、河網密佈,是泰國主要農業區,產稻米、玉米、棉花、甘蔗等。主要城市曼谷、吞武裡位於河口地區,是泰國最大工業、交通中心。
沁河,中國黃河下游的支流,位於山西、河南兩省境內。發源于山西沁源縣的霍山,郭道鎮以上為上游,郭道鎮以下經沁源、陽城等縣進入河南境,在河南沁陽接納丹河後轉向正東,在武陟附近匯入黃河。全長450公里,流域面積1.29萬平方公里。沁河下游平原有廣闊灌區,隋、唐時已開渠引灌。隋為通濟渠,唐改為廣濟渠。元(1261)開浚的廣濟渠引沁水灌溉濟源、沁陽、孟縣、溫縣、武陟5縣民田3,000餘頃,後20餘年淤廢,1329年左右修復,今濟源、沁陽等縣的廣濟河就是當年廣濟渠故道。1952年修建的人民勝利渠將武陟與衛河溝通,在沁河和黃河匯合處分洪。沁河古稱沁水,也稱少水,《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當指端氏附近河段。沁河發源於沁源縣西北部綿山東麓的二郎神溝,流經郭道鎮境後與北源赤石橋河、東源紫紅河匯合。這與《水經注》的記載完全相合:“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遠縣羊頭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經瀉一隍,又南會三山水,歷落出,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沁河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沁河流域兩省10縣(市)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沁河母親在孕育滋養一代代沁河人的同時,也孕育滋生了經過世代積累而又一脈相承的沁河歷史文化。12900平方公里的沁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長達456公里的沁河流經區域內,富含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門類齊全,形態完備,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探析沁河歷史文化資源,對於傳承沁河歷史文化、開展沁河歷史文化研究、繁榮現代沁河文化、發展當代沁河文明,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