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湖心亭看雪作者心情

湖心亭看雪作者心情

  1、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嘆。

  2、原文: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譯文:(湖面上)冰花一片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湖心亭看雪張岱從哪裡看出作者痴

  從“是日更定,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看出來的。 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裡,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

  張岱生於1597年,卒於1679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山陰人。

  《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卷三(《粵雅堂從書》本)。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堪稱古今描寫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作者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後,以清淡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較高的"殿軍"。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簡介

  《湖心亭看雪》作者是張岱。

  張岱,1597年出生,1689年去世,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崇老莊之道,喜清雅幽靜。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

  精小品文,工詩詞,其小品文多描寫江南山水風光、民風和對過去生活的回憶, 文筆丰神綽約,富有詩意,有“小品聖手”之譽。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快園道古》等絕代文學名著。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時人李長祥以為“當今史學,無逾陶庵”。


怎樣理解湖心亭作者的痴

  《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的痴理解如下:   “痴”是舟子的評價,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痴”字也正好表現作者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也表現了作者天涯遇知音的愉悅;作者透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 ...

張岱湖心亭

  1、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拏 一作:餘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 ...

湖心亭全文

  1、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 ...

湖心亭寫於何時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文章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

湖心亭為什麼不用賞

  1、《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選自《陶庵夢憶》卷三;   2、文章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 ...

湖心亭主旨句

  1、湖心亭看雪主旨句: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張岱在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2、湖心亭看雪主旨: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嘆。   3、 ...

湖心亭原文及翻譯

  1、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拏 一作:餘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