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族傳統音樂“活化石”:泉州南音

漢族傳統音樂“活化石”: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漢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南曲在漢族民間流傳,有賴於社團組織的傳承和傳播。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泉州文化吧。

  在福建泉州一帶,有一種使用四件傳統絲竹樂器和一些小打擊樂器演奏的古老音樂,這種樂器簡陋古樸,看起來很不起眼,但當她們奏起“譜”(器樂曲)和唱起“曲”來,那古遠優雅的旋律,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歌聲,無不扣人心絃,令人久久難以忘懷。而歌唱者嚴守以泉腔閩南語(或稱泉州方言)“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韻的歌聲,外地聽眾如果不看幻燈字幕往往很費解。但這恰恰是消失了1000多年的中原古樂與久遠的“河洛語”相融合的遺存,過去被稱為“泉州弦管”,今稱“泉州南音”。

  當年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的趙渢先生於1985年在泉州組織成立“中國南音學會”時,鄭重地宣稱泉州南音是“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上海音樂學院葉棟先生,生前參照泉州南音琵琶定弦法破譯了“敦煌古譜”,可見兩者之間有相通之處。“敦煌古譜”只有25首,可惜又被劫去法國,難得一見,而南音“虛譜無詞”的器樂曲譜就有12大套,有譜有詞的“指套”有36套至48套,散曲多達2000首左右。音調分四個“管門”,108個“滾門”,又儲存了唐燕樂〔雙調〕〔越調〕、[背雙〕的調名和唐教坊的〔拂(諧音作舞)霓裳〕、[杜韋娘〕、〔玉樹後庭花〕等等曲名。是一個積澱大量古代音樂資訊的寶庫。

  公元3至6世紀,“泉州南音”隨佛教傳入中土,其演唱形式是,左邊分別為吹尺八(今稱洞簫)和拉二絃者(宋以前稱奚琴),右邊分別為橫抱曲項四弦琵琶和三絃者;唱者居中執拍板而歌。這種演唱形式,與漢“相和歌—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極為相近。而其主要樂器,無不是漢唐的傳承,可以與《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刊載的古樂器互為印證。

  泉州美稱“溫陵”,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從晉代“衣冠南渡”和唐宋的三次大移民,以及先後入閩的大量官兵,有一部分就居留在泉州。而宋室南遷,趙匡胤嫡系皇族“南外宗正司”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發展至3000多人。中原來的人群自然把中原音樂帶來,把他們的家鄉話“河洛語”也帶來泉州,而且反客為主成為泉州的主流語言,一直儲存至今。來自中原的音樂用“河洛語”演唱,就是“泉州弦管”或稱“泉州南音”,而南音又從戲曲中吸取優美的唱段作為它的散曲與套曲。曲與戲的互相依存、互為滋養,便形成了一個興旺發達的戲曲家族,成為閩南人在漫長農耕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內容。並逐漸形成了一個約有5000萬講閩南語的南音文化圈。成為維繫海內外閩南人鄉音鄉情的精神紐帶。

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廈門南音

  眾所周知,南音不僅在閩南地區流傳甚廣,甚至還傳播到華僑眾多的東南亞地區,甚至有外國專家學者稱之為“東方古典藝術的珍品”。那麼,你想知道南音的起源嗎?想知道它是如何傳承的嗎?那就跟小編一起看看廈門文化吧!

  一、起源

  福建南音是曲藝的一種,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流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福建及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

  (1)據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了唐代“大麴”傳播於民間。大麴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的演奏姿勢是斜抱著彈奏。所用筒簫嚴格規定為一尺八寸。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與唐舊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麴、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

  (4)宋代“南戲”五大名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和《琵琶記》,南曲也演唱這些劇目。

  南曲在民間流傳,有賴於社團組織的傳承和傳播。清代以來在泉州、廈門和晉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團成立,並有專業的教師傳藝。建國以來,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會。還建立了專業的南曲音樂團。

  植根於閩南大地的南音,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典雅優美、情韻深沉,千百來廣泛流傳於閩南語系地區,並遠播港澳臺和東亞採一帶。研究南音音樂,不僅可以充實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而且對於促進海峽兩岸及福建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都將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筆者認為若能借鑑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美學等多學科的方法,相信對福建南音本世紀的發展及其所體現的美學思想進行綜合探討能起到基礎性的推動作用。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的藝術魅力有一種廣施天下的容量,她並不只對本鄉本土的人們給予惠澤;作為一個古老的樂種,她被譽為一部活的古代音樂史;作為一種現實的音樂生活,她以旺盛的生命力存活於民間的沃土之中。

  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古老樂種——南音,舊時在泉州又被稱為“弦管”。

  南音所使用的琵琶是曲項琵琶,它最早是在東晉時期由波斯經新疆、甘肅一帶傳入我國的。它的演奏方法與彈奏姿態與開元寺大雄寶殿飛天樂伎和敦煌壁畫中的描繪極為相似。 而橫抱琵琶的彈奏姿態由魏晉歷經隋唐,一直延續到了五代時期。五代時期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有曲項四弦琵琶和拍板兩件樂器。拍板,又叫檀板,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打擊樂器,據說,目前只有南音這古老的樂種還在使用它。泉州南音使用的洞簫稱作南音洞簫,是一件古老、珍貴的傳統吹管樂器。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只流行於閩南、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華人華僑居住的地區。洞簫音質好壞,取決於它的製作工藝和選材,目前,只有泉州、晉江等少數地區和臺灣有人能夠製作。

  泉州南音由譜、指、曲三大部分組成。 譜是唐大麴遺存,詞的內容多與戲文相關,曲的結構形式與元曲有直接聯絡。泉州南音還吸收佛曲、道情的東西,吸收楚歌、吳歌、潮調及閩南地方音樂,並吸收弋陽腔、青陽腔、崑腔。演唱時的一般位置固定為:演唱者執拍板居中;其左邊,上方為洞簫,下方為二絃;右邊,上方為琵琶,下方為三絃。演唱程式固定是“指頭譜尾”,就是說開頭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後一定要奏譜“煞尾”;中間演唱也要按“支頭”順序來進行。要“起曲頭”,就是每個支頭要有帶頭唱的人,他唱的曲屬於哪個支頭,其他人就要跟著唱這個支頭的曲。若轉換支頭,則須唱“過支曲”作為轉折的過渡、連線。上一個唱完,下一個接過拍板接著唱,伴奏樂器基本沒有間斷。樂器演奏也有其規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揮樂隊的作用;三絃和之,猶如“琴瑟和鳴”;而洞簫與二絃的關係,洞簫為主,二絃為輔,“簫咬弦,弦入簫”,即所謂“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還是音樂內容,始終都保持著古代中原的古風古味,研究價值高,欣賞價值也高。代表曲《八駿馬》、《梅花操》等。

  祭郎君是泉州南音館、閣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郎君,是指五代時期後蜀的亡國之君孟昶,他精曉音律,善作詞曲,歷代民間藝人對他都十分尊崇。不知從何時起被南音社團奉作先師樂神。 晉江深滬鎮早在明朝末年就已經有了弦館組織。而御賓南音社則是一個有著370多年曆史的南音社團。 在這個古老的南音社中儲存著一把有著兩三百年曆史的南音琵琶。因其在聲音清澈明響亮如頑石迸裂,被稱為“裂石”。 清朝末年,裂石的主人因年事已高不能再彈奏此琴了。而御賓社中的另一位琵琶高手對此琴心儀已久,多次上門以求相讓,卻都被裂石的主人婉言拒絕。羞怒之下,他背井離鄉走遍泉南各地,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尋覓到了一把音質出眾的琵琶。欣喜之中,他為這把琵琶取名“賽裂石”。

  然而,“賽裂石”的聲音依然趕不上“裂石”。這近於殘酷的現實給了這位愛琴如命的南音人致命的一擊。物換星移,幾經輾轉。“裂石”和“賽裂石”都幸運地回到了御賓南音社中。今天,它們依然在用琴聲訴說,訴說著在歲月的流逝中南音弦友的悲歡離合。

  泉州南音是被稱為“雅集型”的傳統音樂。她有著嚴格穩定的師承關係,在演出方式和曲目上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南音愛好者稱作南音子弟,他們互稱“弦友”,只要有幾位弦友相聚,即可組成南音社團,他們大多有著共同的音樂需要和惜護傳統文化的熱情。流水不腐,百川歸海。傳統就像是一條河流,流過千年歲月卻依然奔騰不息,而古老的南音就像是這條大河中的一朵絢麗的浪花。她飽含著源頭的活水;滋潤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靈。


閩菜中的漢族傳統甜食之一芋泥

  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閩菜中的漢族傳統甜食之一,以獨特的味道而膾炙人口。此菜香郁甜潤,細膩可口,是閩菜的傳統甜食之一,一般都是宴席的“壓軸”菜。下面,到福建小吃文化中具體瞭解吧。   芋泥也叫芋茸,是福建省閩菜中的漢族傳統甜食之一,以芋頭煮熟搗爛加紅棗、櫻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豬油等輔料製成。 ...

漢族傳統滋補名菜黃山燉鴿

  山藥滋陰補腎,鴿肉健體強身,被當地百姓視為滋補延年的佳品,此菜湯清味鮮,鴿肉酥爛,山藥軟糯,是徽菜中的傳統名餚。黃山又是世界首選的旅遊勝地。那麼這道傳統菜餚也就隨之聞名。本期安徽文化,帶你瞭解黃山燉鴿。   配料:淨菜鴿2只500克,姜塊25克,冰糖2。5克,精鹽5克,黃山山藥25克,紹酒25克,小蔥結2 ...

漢族傳統拳術之一龍形拳

  一說到拳,大家肯定會想到醉拳,蛇拳,跆拳道,太極拳等。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紹一下惠州的龍形拳。龍形拳是廣東省的漢族傳統拳術之一。把龍形拳發揚光大,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惠州文化。   龍形拳是廣東省的漢族傳統拳術之一。源於清朝乾隆時代,相傳於少林五枚所傳,龍形拳是19世紀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創、影響曾經遍 ...

湖南漢族傳統名菜冰糖湘蓮

  人生在世,不該愧對“吃貨”二字。作為吃貨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吃,吃什麼也是我們最講究的。自古以來,人們也是對吃特別講究,所以才有了現在的這些名菜。本期飲食文化帶你來看看傳統名菜冰糖湘蓮。   1、“冰糖湘蓮”是湖南甜菜中的名餚。自西漢年間用白蓮向漢高祖劉邦進貢,故湘蓮又稱貢蓮,香蓮主要產於洞庭湖區一帶,湘 ...

漢族傳統名菜長垣炸八塊

  在我國有非常多的傳統名菜,各種口味、各種樣式、各種食材的都是非常的美味,你是個吃貨嗎?哪些菜餚更讓你感覺好吃呢?其實小編就為你推薦一道非常地道美味的長恆炸八塊,相信你一定會愛上的,本期飲食文化為你介紹。   炸八塊,又名八塊雞,是河南省漢族傳統名菜,屬豫菜系。它由童子雞、雞肫、雞肝、澱粉(蠶豆)等食材烹製 ...

漢族傳統小吃豆腐腦的由來

  中華飲食文化影響深遠,我國的小吃文化也是相當的深厚的,其中豆腐腦就是一道不可不提的小吃了,作為流傳千年的一種小吃,自然是受歷朝歷代的大眾所喜愛的,現在我們也經常吃豆腐腦,但是你對豆腐腦有多少了解呢?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建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   相傳,劉安不務政 ...

漢族傳統名菜清燉獅子頭是什麼菜系

  對於小編來說,比起紅燒獅子頭,小編更喜歡清燉獅子頭,總感覺清燉的吃起來會比紅燒的好吃。而且不會膩。本期中國飲食文化將為你介紹淮揚菜系的清燉獅子頭。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獅子頭的,就往下看吧。   清燉獅子頭是江蘇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系。口感鬆軟,肥而不膩,營養豐富。紅燒,清蒸,膾炙人口。   關於“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