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朝郡國並行制的內容

漢朝郡國並行制的內容

  早在楚漢戰爭時間,劉邦為了分化項羽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韓信、英布等為王,這些人因為非劉姓,故稱異姓。由於異姓王非劉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後數年之中,他們相繼被誅除殆盡。

  與此同時,劉邦又大封他的子弟為王,稱為同姓王,高於列侯。當時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國,他們在封國內是國君,權力很大,其政權與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諸侯王還擁有一定的軍權、財權、治權等,史稱郡國並行制。

  郡國制是指由帝王分封土地給諸王侯。分封爵位按王公侯而分,而侯有分為縣侯、鄉侯、亭侯與關內侯。分爵分兩種。一是可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一各歸屬於帝皇的附屬小國,如:東漢末年曹操被封魏王,則曹操的附屬國是魏王國,曹操則是魏國王。二是沒有實權的名號爵位。這就是郡國制。

漢朝郡國並行制是什麼

  漢代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有分封制的存在,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處。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並行。

  早在楚漢戰爭時間,劉邦為了分化項羽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韓信、英布等為王,這些人因為非劉姓,故稱"異姓"。由於異姓王非劉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後數年之中,他們相繼被誅除殆盡。

  與此同時,劉邦又大封他的子弟為王,稱為“同姓王”,高於列侯。當時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國,他們在封國內是國君,權力很大,其政權與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諸侯王還擁有一定的軍權、財權、治權等,史稱"郡國並行制"。

漢朝為什麼要實行郡國並行制

  社會的慣性影響,比如漢承秦制,而郡縣制也是秦朝的制度之一,郡縣制的推行是在分封制遭到破壞下,而推行的,它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鐵農具的出現,牛耕的普及,大量私田的出現,土地私有制發展,井田制也失去存在的理由,而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分封制也很難繼續維持,但是郡縣制作為一種全國正規化推行的時間較短,不夠成熟,而主張分封制的傳統思想在當時又有一定影響力,又鑑於秦朝滅亡教訓,漢高祖希望依靠宗親的力量能夠維持他劉氏天下,透過劉氏天下一家鞏固皇權,所以分封了同姓諸侯王駐守各地。


並行名詞解釋

  郡國並行制是一種古代的政治治理方式。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後來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漢初諸侯王國地位遠在漢郡之上。   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後,諸侯王國支郡逐漸被削,諸侯王特權被奪,王國地位降格,與郡同為一級行政區劃。漢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遂行郡( ...

西漢實行並行的目的

  西漢實行郡國並行制的目的:   1、削藩弱國: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2、增強各國發展地方經濟的積極主動性:相對增大王國行使政治經濟的自主權力,促進地方政府恢復發展。   3、便於各國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生產:利於統治階級把握各地的風土民情,充分發揮地方優勢。 ...

西漢並行製出現的原因及影響

  西漢郡國並行製出現的原因:借鑑秦朝滅亡經驗,認為郡縣制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所以實行郡國並行制。   西漢郡國並行製出現的影響:正面影響:鞏固統治,穩定政治秩序;負面影響:造成群雄割據,諸侯爭霸,威脅皇帝權威。 ...

天下利病書是由明末清初大儒誰所撰

  1、《天下郡國利病書》由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所撰。   2、《天下郡國利病書》是一本歷史地理著作,重點講述了兵防、賦稅、水利三方面的內容以及明朝時期中國各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   3、《天下郡國利病書》以講究郡國利病貫穿全書,重點輯錄了兵防、賦稅、水利三方面內容。作者十分重視研究各地兵要地理,深感兵防之 ...

公司法人否認內容是怎麼樣的

  根據《公司法》第二十條,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 ...

勝利理論內容

  1、“一國勝利論”是列寧主義的精髓。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曾對資本主義發展成熟的程度做了過高估計,他們對社會主義變革將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的判斷未能成為現實。而將社會主義理想變為現實的卻是在資本主義落後的國家,在新一代偉人列寧的領導下實現的。   2、列寧根據帝國主義時代各資本主義列強的實際情況,把馬克思、恩 ...

天下利病書是明代誰寫的

  1、《天下郡國利病書》的作者是明代的顧炎武。   2、《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中國明代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歷史地理著作,120卷。明末清初顧炎武撰。   3、顧炎武自崇禎十二年(1639)後,即開始蒐集史籍、實錄 、方誌及奏疏、文集中有關國計民生的資料,並對其中所載山川要塞、風土民情作實地考察,以正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