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瀋陽民風民俗

瀋陽民風民俗

  1、瀋陽秧歌

  秧歌是流傳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瀋陽秧歌屬東北大秧歌,分高蹺、地秧歌兩大類。瀋陽人酷愛秧歌,他們舞得熱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獷,令人振奮。如今早晚或節假日的瀋陽街頭,不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隊表演,還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燈官秧歌"、少兒高蹺和讓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舉頂高蹺"等。每年,瀋陽都有舉辦秧歌節,歷時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賽是秧歌節的主體專案。秧歌節的舉辦,讓外國人更加了解中國,瞭解瀋陽,也讓中國和瀋陽的秧歌走向世界。

  2、西遷節和抹愚節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遼寧錫伯族都要舉行盛大的節日廟會,以紀念220多年前錫伯族人從東北遷往西北邊陲的壯舉,這是錫伯族人最盛大的節日。此外,還要舉行文藝會演和賽馬、叼羊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抹黑節則是在農曆正月十六日,據說這一日是巡天神來視察的日子,一到這天,錫伯人不等天亮就紛紛出門,挨門串戶,不分男女老少往臉上抹黑。青年人見了老年人,先請安,後跪一腳,再向長者臉上象徵性地抹一點黑,以示尊敬和吉慶。也好讓巡天神看見他們的誠心,免去小麥的黑穗病。

瀋陽民風民俗指南

  1.瀋陽秧歌

  秧歌是流傳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瀋陽秧歌屬東北大秧歌,分高蹺、地秧歌兩大類。瀋陽人酷愛秧歌,他們舞得熱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獷,令人振奮。如今早晚或節假日的瀋陽街頭,不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隊表演,還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燈官秧歌"、少兒高蹺和讓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舉頂高蹺"等。每年,瀋陽都有舉辦秧歌節,歷時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賽是秧歌節的主體專案。秧歌節的舉辦,讓外國人更加了解中國,瞭解瀋陽,也讓中國和瀋陽的秧歌走向世界。

  2.西遷節和抹愚節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遼寧錫伯族都要舉行盛大的節日廟會,以紀念220多年前錫伯族人從東北遷往西北邊陲的壯舉,這是錫伯族人最盛大的節日。此外,還要舉行文藝會演和賽馬、叼羊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抹黑節則是在農曆正月十六日,據說這一日是巡天神來視察的日子,一到這天,錫伯人不等天亮就紛紛出門,挨門串戶,不分男女老少往臉上抹黑。青年人見了老年人,先請安,後跪一腳,再向長者臉上象徵性地抹一點黑,以示尊敬和吉慶。也好讓巡天神看見他們的誠心,免去小麥的黑穗病。

  3.錫伯族的“喜利媽媽”

  每逢正月初一,錫伯族家家戶戶都要供奉"喜利媽媽",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財興旺。"喜利媽媽"是錫伯人求子孫繁衍不斷的象徵,又是記載錫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譜。"喜利媽媽"的牌位一般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徵儀標是一條兩丈多長的絲繩。它是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大掃除後,開始供奉,到農曆二月初二,再裝入紙袋,放回原處。

  4.撒路燈習俗

  地處瀋陽的西北地區有十月十撒路燈習慣,農曆正月十五春節過後,專人組織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燈籠,做好點火的紙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舉燈籠人排成兩隊,以鑼鼓為前導,有人把紙包點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紙包燃燒時間較長,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燈,讓人感到神秘愜意,更增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5.火地與火坑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見的一種取暖裝置。火地與火炕一樣,只是一個在地面上,一個在地面下而已。火地與火炕設定方法相同,就是在地面下砌煙道,烘熱地面,使熱量在室內散發,增加室內的溫度。鋪設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磚為主。火炕與火地的灶門,一般設定在室外,在室外燒柴。更為奇特的是,這種火炕與火地一般不設煙囪,而設定一種迴旋形的煙道出煙。這種煙道俗稱"二龍吐須"。在東北山區的滿族人家,至今保留著這種建房習俗。

思茅民風民俗指南

  思茅地區的布朗族、佤族、彝族、苗族等民族中過去流行著占卜雞卦的習俗,即以看雞頭、舌、嘴、骨、眼及雞蛋等推斷吉凶,仲裁有罪與否。各民族擇其不周部位問卜。布朗族、彝族以殺雞取出腿骨,以竹籤或蓍草插入骨孔,看雞卦是否相通以及相通的孔有多少,竹籤倒向何方來定吉凶,如不通,則不能出遠門,不能與某人相交。佤族是用預先推備好的竹籤將雞刺死,抽出雞股骨,按左股骨在左,右股骨在右的秩序把下端捆在一起,呈 “v”字形,以確定吉凶。苗族是挑選一隻公雞,宰殺煮熟,將兩隻雞腿割下,剔淨肉後,看兩根腿骨中的間隙大小,長短是否一致,若一致,表示兆頭好,若不一致,則視為兆頭不妙。現今這種雞卦占卜風俗在各民族中在逐漸改變。


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

  住房:古代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牧民們住的是一種輕便而又易於支撐和拆的氈房。 氈房,哈薩克語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裡又佈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 ...

藏族民風民俗 概述

  藏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與漢族有很大的不同。在稱呼藏族朋友的時候,可以在後面加一個“啦”字,“啦”是敬稱,這樣顯得尊重他,特別是初次見面的朋友,切忌直呼其名,這是很不禮貌的。到藏民家做客時,在室內要盤腿端坐,腳底不要朝著人,不要東張西望。   藏族禁忌殺生,佛教徒在這方面更為嚴格。雖他們也吃牛羊肉,但不親 ...

中山民風民俗

  □慈善萬人行   始於1988年,每年農曆大年初七舉行。其目的是發揚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為紅十字基金募集捐款。   □賽龍舟   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原為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民間習俗,在中山水鄉地區這項活動十分普遍,並演變為一項群眾性的體育活動。   □沙溪龍獅鶴鳳舞   龍、獅、鶴、鳳舞早在6 ...

張家界的民風民俗

  張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區,主要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個少數民族,共計111.8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155.2萬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萬人,白族10.8萬人,茵族2.96萬人。在漫長的繁衍、發展、承傳過程中,在原始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   土家族   土家 ...

保山民風民俗介紹

  居住在雲南保山地區騰衝、龍陵縣的傈僳族,性格粗獷豪爽,每到農曆二月初七便舉行驚險的刀杆節。此外,還有農曆正月十二的牛王節、農曆五月十三的忌蟲節等幾個較有特色的節日。   傈僳族刀杆節 農曆二月初七   傈僳族刀杆節的舉行,往往是夜幕降臨時分,人們先點燃篝火,唱歌跳舞,等到篝火燃盡,形成一個彤紅的火塘時,若 ...

淄博民風民俗

  在山東半島中部有一座南依沂蒙山區,北臨黃河,東接濰坊,西望濟南的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淄博。   它古老而又年輕,它是著名的"陶瓷之都""絲綢之鄉",是齊文化的發源地,更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這裡的人民勤勞、熱情,他們同樣有瑰麗的文化,有自己的民風民俗,於是,在寒假期間我們開 ...

承德民風民俗

  承德市民族風情濃郁,這裡自古就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秦漢至元明時期,匈奴、鮮卑、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曾先後在此遊牧。清王朝時期,滿、蒙、藏、維、回、漢等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合會聚,上演了一幕幕民族團結的歷史活劇。土爾扈特迴歸、六世班禪東行覲見乾隆皇帝、烏蘭布通康熙大戰葛爾丹和多倫會盟等著名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