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紙是西漢時期的一種紙。1957年5月8日,出土於西安東郊灞橋因此定名為“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這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紙片,它說明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紀。
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鑑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苧麻。其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左右,絕大多數纖維作不規則異向排列。並且紙中含被切斷、打潰的帚化纖維,說明這種紙的原料經歷了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過程,只是加工程式較低。
灞橋紙是西漢時期的一種紙。1957年5月8日,出土於西安東郊灞橋因此定名為“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這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紙片,它說明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紀。
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鑑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苧麻。其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左右,絕大多數纖維作不規則異向排列。並且紙中含被切斷、打潰的帚化纖維,說明這種紙的原料經歷了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過程,只是加工程式較低。
灞橋紙是西漢時期的一種紙。1957年5月8日,出土於西安東郊灞橋因此定名為“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據專家介紹這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紙片,它說明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紀。
1957年,西安灞橋磚瓦廠工地上,推土機從土中推出一個陶罐,罐中有一面銅鏡,銅鏡下面墊有一個團廢麻絲。有人把它拿回家去,扯成小片,然後用兩片玻璃夾起來,說這是“西漢墓”出土的紙,並命名為“灞橋紙”。但後來經向當時在工地上工作的人調查,這工地上誰也沒有見過有墓葬,更不知此人對並不存在的墓葬是憑什麼斷代的。但自此以後,西北地區又多次發現過所謂“西漢古紙”的紙。這些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經化驗,證明這些古紙,確係麻紙,是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的。”此後又陸續出現了甘肅天水“放馬灘紙”、敦煌“麻紙殘頁”等。
1957年5月8日,灞橋磚瓦廠在取土時,發現丁一座西漢武帝時代的古墓,墓中一枚青銅鏡上,墊襯著幾層古紙。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粘附在銅鏡上的紙剔下來,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長寬各約10釐米,專家們給它定名“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