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遺產比北方多是因為:有歷史原因以及地理因素,還有文化的不同。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南方遺產比北方多是因為:有歷史原因以及地理因素,還有文化的不同。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我國是大陸國,東部靠近海洋,西部遠離海洋,所以東部雨水多,西部雨水少。我國南部靠近海洋,西北遠離海洋,所以南部雨水多,西北雨水少。
我國南部靠近赤道,太陽的光和作用比北方強烈,所以,同樣是沿海地區,南方沿海地區比北方沿海地區降雨多。所以南方是熱帶、亞熱帶地區,北方為溫帶地區。
風從風源開始,向某一方向刮,越刮越小。每年夏季,赤道暖流一次一次颱風,從我國南部或者東部登陸,裹脅大量雨水向西北內陸刮來,颱風也就是刮1000多公里。很難到陝西、甘肅、寧夏等地。
我國東部受太平洋暖流影響,但是我國東部多南北走向的大山,例如:長白山,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燕山,太行山等。當住了太平洋暖流,暖流產生、攜帶雨水,寒流產生、攜帶雪。
我國雲、貴、川受印度洋暖流影響,可是,東西走向的大巴山、秦嶺及雲、貴山區擋住了印度洋暖流。西瑪拉雅山完全擋住了印度洋暖流。
冬天,北冰洋寒流南下,趕走了兩大洋暖流。
最近寒潮來臨各個地方都開始有不同程度的降雪了,南北方降雪量相比的話好像是南方的降雪會過些,這是為什麼?當寒潮來臨的時候會出現下雪的情況嗎?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小夥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趕快來了解下吧。
有可能
這是因為暖溼氣流和大範圍的強冷空氣活動相互影響形成的,會導致溫度急劇下降、霜凍、強風,有時還會出現雨雪天氣。寒潮天氣是指強冷空氣過境導致的氣溫急劇下降,並伴有強風、雨雪等災害性現象,它是一種大範圍強冷空氣活動過程。
昨日(12月25日)開始,壓軸寒潮開始侵襲南方大部地區,今日上午10時,中央氣象臺一度釋出暴雪藍色預警,稱預計14時至次日(27日)14時,湖南中部、貴州東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雪(5~8毫米),上述部分地區新增積雪深度3~6釐米。
在社交平臺,長沙下雪一度登上熱搜榜。
那麼本輪寒潮為何南方降雪比北方明顯呢?南方是如何加入“降雪群聊”的?
對此,中央氣象局專家介紹,簡單來說,這是由於天氣系統過程及配置造成的。
專家進一步指出,此次寒潮一開始就大舉南下,在北方沒有遭遇明顯的暖溼氣流交匯,所以降雪就相對弱些,過程也不明顯。但是冷空氣壓到南面後,遭遇靜止鋒,冷空氣在下,南面和東面帶來的暖溼氣流在上爬坡形成對流,凝結成雨,這種配置下容易形成雨雪天氣。
與此同時,高空確實也有暖溼氣流從西南方向過來,並且在中底層形成切片,切片線本就容易成雨,又遇到冷空氣,相態變化成了雪。
總而言之,水汽條件、暖溼氣流抬升條件以及冷空氣條件等共同作用,才有了這次南方比北方明顯的雨雪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氣象臺12月26日10時解除寒潮藍色預警,但入冬以來首次釋出低溫預警,稱未來三天南方地區持續陰雨寡照,氣溫仍將處於低迷狀態~尤其貴州中東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7℃以上。
27日起南方的氣溫將是一個緩慢回升的狀態,預計30日前後,氣溫將回升至正常水平。
雪是從大氣中的水蒸氣直接凝結而成。雲中的低溫使得水蒸氣結成冰晶,當氣溫夠低時,冰晶落到地面仍是雪花時,就是下雪了。雪在融化時會吸熱,所以融雪時地面氣溫會比下雪時低。
雪形成的條件是,大氣中需含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以及氣溫在0℃(冰點)以下。
降雪等級標準通常是指在規定時間段內持續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為等級劃分的標準。該標準一般採用持續時間12小時和24小時兩種標準。
以24小時降水量為劃分標準,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為小雪,1.3~3.7毫米為小到中雪,2.5~4.9毫米為中雪,3.8~7.4毫米為中到大雪,達到5.0~9.9毫米為大雪,7.5~14.9毫米為大到暴雪,降水量達到或超過10毫米為暴雪。
以12小時降水量為劃分標準,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為小雪,0.5~1.9毫米為小到中雪,1.0~2.9毫米為中雪,2.0~4.4毫米為中到大雪,達到3.0~5.9毫米為大雪,4.5~7.4毫米為大到暴雪,降水量達到或超過10毫米為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