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為什麼有些古代文人自稱山人

為什麼有些古代文人自稱山人

  1、因為這是古代人的一種謙稱;

  2、山人:一般指隱士高人或與世無爭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裡之人,謙稱;舊時以修身,悟道,一般不與世俗人來往,選擇在山水美好之地參悟自然、宇宙規律之人;還有以易經、卜卦、八卦、風水、數理、五行算命為職業的人,也稱“山人”。這詞條多出現在古代詩文中,和文人墨客的別號中,與世俗少爭議而自己稱“山人”名中。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主要為了什麼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是為了什麼

  導語:瞭解我國古代歷史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古代君王會自稱寡人或者朕。有些朋友對寡人這個稱呼感興趣,那麼,大家清楚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主要為了什麼?古代君王自稱寡人是為了什麼?有不知道的小夥伴趕快跟著小編來學習一下吧,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主要為了什麼

  主要為了警醒自己德行淺薄。寡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君主自稱寡人為了警醒自己要以德治國,以德服人,為了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要為百姓們謀福利,要成為一個賢君。

  寡人從另一方面理解就是為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中國古代君王對自己的虔誠。在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的權威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權力給有德行的人。

  君主如果師德就會失去皇位而謙遜也是一種美德。所以古代的君主就謙稱自己為寡人。寡人是一個極度謙虛的說法,也就是寡德之人。

  這一種稱呼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比較常見,因為那個時候國家比較小,相互征伐,所以每個君王都有一種危機感,他們非常渴望人才,遇到人才常常會自謙說寡人怎樣,意思就是說我的水平不行,你得過來幫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禮賢下士的一種稱呼。

  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得出的結論是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自稱不孤,而較弱的諸侯自稱為孤,孤獨的孤。

  秦末漢初項羽分封所有的諸侯王,此時的諸侯王也自稱寡人。而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人都習慣稱自己為孤。

  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自稱孤而不是寡人。而北魏北周隋朝時期的諸侯王常自稱自己為寡人,自唐朝以後少有自稱為寡人者。到了明朝之後,孤和寡人這兩個稱呼就用的非常少了,基本上就用朕。

  我國古代的君主

  在我國古代,君主其實分為皇帝和國王兩種,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例如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等等。但是到了唐朝以後就很少有君主自稱自己是“寡人”了。

  寡人是一句自謙的說法,也就是寡德之人。在古代的時候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這種稱呼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比較常見,因為那個時候國家比較小,互相征伐,所以每個國王都有一種危機感,而且對待人才都是很歡迎的,遇到人才常常會自謙說寡人怎麼樣。意思就是我水平不好,你得過來幫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禮賢下士的一句話。

  所以你不要把寡人理解成現在的孤家寡人的寡,就像我們老百姓以前稱自己的老婆叫做賤內道理是一樣的,不是老婆賤,而是一種謙虛的說法,這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習慣,現在年輕人很難理解,現在講究的是表現自己,自謙這兩個字已經很遠很遠了,可能字典裡也找不到了。

  皇帝自稱寡人的並不多見,實際上稱自己為朕的是最常見的,或者稱自己為孤的。朕這個詞語的話,從秦始皇開始就成了皇帝專屬的用詞了。

  寡人的說明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摻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我國古代文人喜歡在上巳節做什麼 曲水流觴和踏雪尋梅哪個是上巳節活動

  我國古代文人喜歡在上巳節做什麼曲水流觴和踏雪尋梅哪個是上巳節活動

  曲水流觴。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曲水流觴,也叫臨水浮卵(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曲水流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水一般則要彎曲才行)《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觴的風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邊外,混合著自然的美景,魏晉以來由於文人文化的興起,貴族多在優雅的庭院,莊嚴的宅院裡,假亭山石,人工彎彎的曲水。人們整齊的正座於草上席塌,好一點的擺上屏風,還有持扇的侍從,設有香爐等。喝水後還有寫詩,應人相對。

  關於上巳節:

  上巳節,節期三月初三日,又稱“重三”、“春禊”。“曲水流觴”之俗,溯其源流,得從三月上巳這一古老風俗說起。

  上巳,是指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它是我國古代一個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遠在秦漢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濱祓禊之俗。朝廷指定專職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氣和不祥;禊,是修潔、淨身。祓禊是透過洗濯身體,達到除去兇疾的一種祭祀儀式。在《詩經、鄭風·溱洧》一篇中,就具體記載了春秋時的鄭國,每逢陽春三月秉執蘭草,招魂續魄,祓除不祥的生動情景。

  到了漢時,三月上巳,才確定為節。每逢該日,官民都去水邊洗濯。不僅漢族民間風行,連帝王后妃也去臨水除垢,祓除不祥。後來,此俗又進一步演變為臨水宴飲。魏晉以後,才將上巳節正式改定為夏曆三月初三為春禊,作為歲時節令中的重要節日。所有臨水祓禊及水濱宴會活動都在這天進行。

  曲水流觴簡介:

  “曲水流觴”是上巳節中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那時,人們在舉行祓楔儀式後,大家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彼此相樂,故稱為“曲水流觴”。

  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小而體輕,底部有託,可浮於水中。也有陶製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這種遊戲,自古有之,古“逸詩”雲:“羽觴隨波泛”。漢也有“引流引觴,遞成曲水”之說。後來逐漸成為上已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羲之這次蘭亭聚會,雖也舉行修禊祭祀儀式,但主要進行了“曲水流觴”活動,突出了詠詩論文,飲酒賞景,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紹興,“曲水流觴”這種飲酒詠詩的雅俗歷經千年,卻一直盛傳不衰。

  “曲水流觴”這項活動在後期是一些文人們的活動。其實就是在院子裡挖一條小河,然後讓僕人在河的上游將酒杯漂浮在河面上,當酒杯漂到哪位的面前時,那位就要去作一首詩。如果作不出的話就要去喝酒。


我國古代文人喜歡在上巳節做哪項活動 上巳節古代文人喜歡做什麼

  我國古代文人喜歡在上巳節做哪項活動 上巳節古代文人喜歡做什麼   曲水流觴。在先秦時,這個日子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主要活動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 ...

浙江嘉興的古代文人都有誰

  文學名人:嚴忌、嚴助、朱買臣、丘為、劉禹錫、殷堯藩、陸贄、褚無量、文偃、婁機、梵琦、朱淑真、張伯淳、陸正、貝瓊、程本立、李日華、王翃、俞汝言、魏大中、錢士升、錢棅、屠勳、馮汝弼、過庭訓、吳鵬、李天植、胡震亨、朱妙端、祝萃、陳與郊、朱彝尊、呂留良、張廷濟。   藝術名人:顧況、姚綬、倪瓚、陸晃、許遠、徐再思 ...

古代匈奴自稱是什麼民族

  中國古代匈奴部族自稱胡族。匈奴是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在不斷吸納或吞併周圍部族的基礎上迅速壯大,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遊牧部族之一,建立了遊牧民族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並在秦漢之際使西域諸國多臣服於己,從此,匈奴又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 ...

古代老師自稱是什們

  古代老師的自稱為夫子。   夫子,指對年長而學問好的人的尊稱。例如: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出自《墨子公輸》。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

古代文人墨客對竹子的別稱或美稱

  古代文人墨客詠竹時使用的別稱或美稱有:不秋草、玉管、綠卿、綠玉君和瀟湘竹等。具體為:   1、不秋草指竹子,來源金馬天來《賦丹霞下寺竹》詩:“人天解種不秋草,欲界獨為無色花。”   2、玉管,竹的美稱。   3、綠卿,竹的別名。 宋代陶谷 《清異錄·綠卿》:“ 王彪 《臨池賦》雲:‘碧氏方澄,宅龜魚而盪漾 ...

古代文人為什麼手拿一把扇子

  古代文人手拿一把扇子的原因:因為摺扇,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摺扇,初名腰扇,濫觴於漢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寵物。晉代,腰扇又稱為疊扇,已成為上流社會男女通用的驅暑用具。南北朝時期,南方士流出門常持此物以納涼遮 ...

古代文人誰愛蘭花

  1、屈原:扈江蘺與薜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2、鄭板橋:折枝蘭,多畫春風不值錢,一枝青玉半枝妍;   3、李白: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4、陳子昂: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5、王勃: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