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主要與清朝“剃頭令”有關。
2、由於漢人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思想的影響,不願意剃頭。這時,清朝下達命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大部分漢人因此屈服,小部分人選擇避世隱居。清朝成立後,不少漢人偷偷懷念明朝。於是,逐漸有人帶頭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是,他們不敢公開與清廷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
1、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主要與清朝“剃頭令”有關。
2、由於漢人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思想的影響,不願意剃頭。這時,清朝下達命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大部分漢人因此屈服,小部分人選擇避世隱居。清朝成立後,不少漢人偷偷懷念明朝。於是,逐漸有人帶頭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是,他們不敢公開與清廷對抗,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
導讀:正月禁忌多,正月禁忌殺生,理髮,扔糧食等等,在在正月裡剪頭髮,就會有死舅舅的說法,因此父母都會用這個理由勸誡孩子正月不要去理髮。那麼,正月理髮真的會死舅舅嗎?正月剪頭髮死舅典故是什麼呢?想知道正月裡剃頭死舅舅的由來,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正月剪頭髮死舅典故
正月不剃頭是指我國大多數地方都流傳著的“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正月剪頭妨舅舅”的習俗。古代中國人民對頭髮十分重視,民間早有在特定時間剪頭髮的習慣,如《禮記》中記載“三月之末,擇日剪髮為鬌,男角女羈。”說明起碼早在漢代,我國民間便已對剃髮時間有了一定的要求。
清代潘榮陛所書《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五月多不剃髮,恐妨舅氏。”這又說明了在清代實是將“五月剃髮”與“妨舅”相聯絡。在我國民間,諸如此類“禁忌”數不勝數,如《遵生八箋》甚至規定了夫妻何時不能同房甚至不能“問疾”。可見,“剪頭髮妨舅”實是古代一種普通的迷信說法。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依然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的普遍價值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類似正月理髮死舅舅此類民俗,無需太刻意。而作為年輕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對這樣的民俗,以防引來長輩不快。
正月裡剃頭死舅舅的由來
該習俗起源於1644年清廷頒佈剃髮令的前後。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於誤傳。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當時,清朝命令所有國民必須剪髮,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髮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由諧音訛傳為“死舅”,於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一直流傳到至今。
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髮,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瞭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正月理髮死舅的意義
一個傳承下來的文化能夠體現人們對於很多事情的態度,而這個在清朝時傳承下來的文化傳統,就是體現了中國的文化核心,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瞭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正月裡理髮的史書記載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1、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源於清朝,當年剃髮易服時,將漢人的頭髮從前部到腦頂都給剃去,再將四周的頭髮都給剃光,然後留一個小辮子剛好能穿過銅錢的眼,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錢鼠尾,推行的媒介便是剃頭匠,清政府把全國的剃頭匠召集起來,每人發給一個掛有聖旨的吊投旗杆。
2、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在大清國的高壓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頭可斷髮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明王朝的思念,實為思舊,為了掩人耳目,訛傳為死舅舅。最終以訛傳訛,成了“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