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語出處:《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
2、狗吠之警,漢語成語,拼音是gǒu fèi zhī jīng,意思是比喻小的驚嚇。
3、成語用法:作賓語;比喻小的驚嚇。
4、示例:你不至於被這狗吠之驚所嚇倒吧。
5、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
1、成語出處:《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
2、狗吠之警,漢語成語,拼音是gǒufèizhījīng,意思是比喻小的驚嚇。
3、成語用法:作賓語;比喻小的驚嚇。
4、示例:你不至於被這狗吠之驚所嚇倒吧。
5、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
1、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
2、示例:你不至於被這~所嚇倒吧。
3、吠:狗叫;驚:驚嚇。比喻小的驚嚇。
1、狗吠之驚,漢語成語,拼音是gǒu fèi zhī jīng,意思是小的驚嚇。
2、出處:
(1)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中國無狗吠之驚,而外累於遠方之備。”
(2)《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 ...
1、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留下一個泥板上刻有抵擋邪眼詛咒的祈禱。如今在世界各地的許多文化仍然採用類似的祈禱,尤其是在地中海地區。然而,當在西班牙古洞穴牆壁上發現的超過10,000年的壁畫上出現抵擋邪眼的符號時,人們相信“邪眼”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時期。這個概念在舊約中出現了幾次,也存 ...
1、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 ...
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農曆二 ...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 ...
雨水到,草木萌動 ---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盛極一時的十二絃箏,到了隋唐已逐漸衰落。唐時,僅保留在清樂中,而相傳之清樂,朝廷甚不重視,當時的情況,根據唐杜佑《通典》載文說:“工伎轉缺,能合管絃者,唯春江花月夜等八曲。”幾乎處於淘汰狀態,取而代之則是十三絃箏的興起。
十三絃箏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於《隋書·音樂志》。該書記載了隋朝雅樂用十三絃箏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