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的趕鳥節是瑤族文化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瑤族的特色節日,趕鳥節當天,瑤族的人民要做粑粑,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等等。趕鳥節也是瑤族眾多節日當中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節日,也是瑤族文化的體現。那麼,大家對於瑤族的趕鳥節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瑤族趕鳥節的簡介
瑤族趕鳥節在每年的二月初一,到了這一天,不管天晴還是下雨,方圓五、六是裡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民族服裝,扎著彩色的頭帕,套著繡花的鞋襪,撐著青布洋傘,一夥夥、一群群,聚會在山頭。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子歌,從日出到月起。
瑤族趕鳥節的來源
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是瑤族的“趕鳥節”。相傳很久以前,瑤族山區林木茂密,很適宜鳥雀的繁衍生息。以五穀為食的山雀、野雞……成了瑤山早玉米、早春作物的頭號大敵,人們年年有種無收,只能靠野菜過活,官府的錢水糧源也枯竭了。這一訊息驚動了皇帝,皇帝頒下聖旨:誰人制住鳥害,賞嶺9架,免稅9年。聖旨傳諭了9山9嶺99寨,山主和耕山人都想著辦法。有個叫細妹的瑤家姑娘,聰明伶俐又有一副好嗓子,她只要向著山林歌唱,鳥雀就羞得不敢開口,歌聲住了,它們還在天空盤旋,追尋歌味,迷得不想飛去。
二月初一那天,細妹帶著平日裡向她學唱歌的青年們,一路唱一路引著鳥兒們離開瑤山,鳥兒被歌聲迷醉,一醉就是半年,等到醒來飛回瑤山,坡地上只剩下旱禾英、包穀稈、蕃薯藤,耕山人早已把糧食收進了寨。這一年,9山9嶺99寨沒遭鳥害,都得到了好收成。
皇帝嘉獎下來,功勞卻被一個貪婪的山主謊領了。第二年開春,皇帝派使臣請山主趕鳥,山主卻毫無建樹,眼看鳥兒把播下的種子都快吃光了,細妹不忍讓大家錯過播種的時節,開了金口,於是鳥雀乖乖地聽她調動。這一實情驚動了使臣。使臣回京稟呈皇帝,皇帝便高興地把瑤山賜給了細妹。於是瑤家人就將農曆二月初一這天定為趕鳥節。
瑤族趕鳥節的內容
瑤族趕鳥節那天,村寨裡的青年男女都聚在一起,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子歌,從日出到月起。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粑。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寨,直到夜露溼透了頭帕,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捨地分開。
這一天,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裡,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壇邊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粑”。說是鳥雀啄了粑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穀了。到晚上,瑤家人還走村過寨地串火塘,品嚐各家的“鳥仔粑”,祈禱不生天災人禍,辛苦一年能有一個好結果。
瑤族趕鳥節是瑤族的傳統民間節日,同時也是瑤族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歡歌笑語,老年人在這一天祈福今年能有一個好收成,是瑤族民俗,是瑤族人們代代相傳的特色的瑤族文化。
1、瑤族的傳統節日有:山歌節、歌堂節、曬衣節、乾巴節、盤王節、牛節、達努節、成人禮、討寮皈節、討念拜節;
2、瑤族是中國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 ,民風淳樸且彪悍,其中瑤族的民族節日中山歌節較多,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
豐收對於每個農民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歡慶的時刻,那麼,在瑤族,人民是怎樣歡慶豐收的日子呢。看看倒稿節,大家就知道了,所有人載歌載舞的盛會。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但瑤族文化可以說是絢麗多彩,它向我們展現一個民族不朽的勞動精神,下面,隨小編一起看看瑤族傳統節日:倒稿節。
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瑤族人民傳統的歡慶豐收的日子。這時,稻子、紅薯、包穀、粟米等農作物都己收割完畢,瑤族人民把這一天定為“倒稿節”。在這一天之前,誰種誰收,不準亂割濫收,否則按鄉規民約處以罰款。過了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撿成果,誰收誰得,不得干涉。
“倒槁節”這一天,人口多的大瑤寨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鬥牛賽”,選擇大田壠或一塊平地做賽場,牽一膘肥體壯的水牯牛到賽場,牛角上系一紅綢結,吃完一倒稿飯:(一般是雞。鴨、魚、肉俱全,僅次於春節),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請來的客人,紛紛來到賽場。主賽人宣佈比賽開始,寨上的青年小夥子自告奮勇地站出來,長輩們給他們頭上紮好“英雄節”,並講一些吉利祝願的話。
長者退場後,賽手們手持棍棒與牛角鬥,直到把牛鬥得精疲力盡,自動退陣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動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豐收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約定一個坪場為歌堂,吃完晚飯,燒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圍著篝火,縱情歌唱,二是小夥子在姑娘的大門口唱“引歌”姑娘在屋內唱“迎歌”,把小夥子迎進家裡,捧出“瓜瓢酒”(即糯米酒摻涼開水,用瓜瓢去舀),擺上土特產,邊吃邊唱,通宵達旦。
一般每首歌都帶有“咪咪嘿,了啊也”的配詞(謠語“美好的意思”)。充滿著喜悅、美滿、幸福的激情。透過唱歌,男女雙方情投意合的,離別時,他們除了贈送禮品,還留下對方的手電筒、背袋或提籃之類,這是要求對方下次再來,然後依依不捨而去。
您可能還會喜歡:
詳解:滿族人不吃狗肉傳說
苗族文化:苗族獨木龍舟節
彝族文化:彝族摸奶節特色
蒙古族:顏色象徵是什麼?
姑娘節是瑤族一個非常傳統的民族節日,姑娘節也是我們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姑娘們都會穿上漂亮的服裝與姐妹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同時也會在這一天尋找自己心儀的男孩。那麼,大家對於姑娘節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瑤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瑤族姑娘節的簡介
瑤族姑娘 ...
每年的時間到了農曆的正月二十九這天是獨具福州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拗九節”,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地方節俗,而在這個節日的背後福州民間有著兩段傳說故事,正是這些故事才讓這個節日增色不少。
每年陰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傳統的“拗九節”。福州民間稱正月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廿九為後九,故此節又稱“ ...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曇華山區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曇華山中歡聚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纓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 ...
☆乞巧節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崔C85C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 ...
☆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 ...
牛王節(農曆十月初一)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掛綵,打餈粑掛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
導語:臘八節在每年農曆臘月初八,而一般傳統節日都是以農曆時間為準,如此,臘八節臘八節是不是傳統節日之一呢?到底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答案是“是”。臘八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臘八節到來之際,很多地方會吃臘八節傳統食物臘八粥,不過,各地口味不同,你們那得臘八粥是怎麼樣的呢?
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