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獨流武術的起源與傳承

獨流武術的起源與傳承

  武術(配圖)天津的獨流鎮始建於宋遼對峙時期,明永樂二年(1404年),大興土木,漸整合鎮。獨流鎮自古在軍事上佔有重要地位,又是漕運碼頭,所以自古人們就有習武之風。歷代名家輩出,也不乏一些趣聞軼事。獨流鎮近代武術的發展起源於清朝末年,民國時期在靜海、滄州一帶得到廣泛流傳,到解放初期獨流武術門派眾多,劈掛、太祖、戳腳、通臂等門派都有很多弟子,武術得到繁榮發展。受文革動亂的制約,獨流武術漸漸走向衰落,一些武術器械被沒收、文字資料被銷燬,習武者只能在背地裡傳承演練,一些傳統套路幾近失傳。直到改革開放後,人們對武術的愛好和熱情又得到空前的發展,在鎮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成立了民間武術研習會,對流傳於獨流地區的武術流派套路挖掘整理,使之得以流傳發展。

  流傳於獨流的武術門派很多,其中以太祖門、通背門體系較為完整,習練者眾多,流傳久遠。太祖拳相傳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創,其流傳於獨流還有一段傳說。

  清朝末年,在今獨流下圈村有一位以種田為生的呂二爺(生卒不詳),好習拳腳。秋末的一天,呂二爺正在田裡幹活,忽然從遠處氣喘吁吁跑來一個和尚,說被清兵追趕,呂二爺遂將和尚藏於柴垛之中。不一會兒清兵追來,問及呂二爺,二爺回答並未看見和尚。清兵遂用長矛在柴垛中亂戳一通,看沒有什麼動靜,便向遠處追去。等清兵走遠呂二爺急忙撥開柴垛,卻見和尚蜷縮在柴垛中面帶微笑安然無恙,呂二爺甚是驚奇。和尚抬起腳來,卻見千層底的鞋底上被長矛戳的痕跡。原來和尚蜷縮在柴垛中,鉤起腳來擋住了清兵的長矛。至今太祖拳中一式金雞獨立腳尖是上鉤的,就是由此而來。呂二爺見和尚如此身手必是高人,遂拜和尚為師,和尚為報答呂二爺救命之恩遂將太祖拳傾囊相授。呂二爺衣缽傳人有李登弟、呂漢舉。

  通背門,又稱通背拳、通背合一門,是一種以技擊為主的拳法。其基本拳法有撐、斬、劈、炮、橫,拳法注重內外兼修,發力整體合一。技擊講究剛猛精進、剛柔並濟,跟隨纏粘,身法變化莫測。通背拳在獨流傳承過程中融入了歷代拳師的技擊經驗,並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一個拳種,所以又稱獨流通背拳,堪稱武林的一朵奇葩。

  通背拳在獨流的傳承還有一段趣聞。清朝末年,太平天國運動被清政府鎮壓,洪秀全的兩個部下錫三夫、李肆閃流落到獨流。錫三夫精通軍營拳術,尤以斬拳著稱;李肆閃精通通背拳。錫三夫有一女,精通拳術、性情剛烈,後嫁楊學士。婚後,夫婦倆經常因瑣事吵鬧,甚至動起手來,可楊學士不是夫人的對手,心裡甚是窩火,便找到老丈人理論,錫三夫笑道:“我女兒性情剛烈,你只有贏得了她,她心裡才會服了你!”遂收楊學士為徒傳授武藝,以後楊學士學有所成並廣收門徒,這也是為什麼獨流斬拳著稱的一個原因。

  李肆閃傳授通背拳於李登善、於蘭、李增仁(其子)。其後,任向榮先後拜師李登弟(太祖門),李登善(通背門),楊學士(斬拳),刻苦練功,終得三人真傳成為武術大家。而各門派也有單獨傳承,其中也不乏相互研習者。

春節的起源與傳說

  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頭上頂著穀物。

  還有一種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比現在的大象還大幾倍,比老虎還兇幾十倍。專門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幾十個人,被它吃的人數也數不過來。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來了,有個年輕人恨極了,說:“與其讓它吃掉,還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衝了上去,好多年輕也跟著衝了上去。可他們不是“年”的對手,年輕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後,“年”變得更兇惡了,老百姓個個怨氣沖天,恨聲震地。

  沖天的怨氣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聲驚動了地下的地王菩薩。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老祖到大地收“年”。神農手執打獸鞭,對準“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兇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奔上幾步,一隻腳踏在“年”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準“年”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缽裡了。神農把裝“年”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後來,那個埋缽的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神農除“年”的那天正巧是農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過年”,即避過“年”和除去“年”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並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後人根據年俗傳統附會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春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首。

  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廢除傳統農曆(陰曆,實為陰陽曆)改行歐洲的格利高裡歷(陽曆),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格利高裡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作家們照舊以“過元旦”來稱呼過農曆新年。

  “春節”一詞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農曆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曆年、舊曆年。日本陰曆天保暦在明治維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曆計日,原來的陰曆便稱之為舊暦,人民的慶祝活動也只在西曆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雖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傳統習俗過年,只是更改過年的日期,把過年的傳統習俗改為格里曆新年進行,但原琉球國領地衝繩縣以及奄美諸島等地區仍有舊正月的慶祝活動。同樣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如韓國及越南,即使官方曆法改用了西曆,官方及民間仍然有農曆春節的慶祝活動。

星期起源與由來

  星期制的老祖宗,是在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

  星期起源於古代巴比倫曆法,按此曆法,七天中有一天是休息日。理由是這一天是個不吉利的日子。

  在公元前六世紀時,巴比倫的猶太教徒借用這個稱呼,並把它運用於宗教之中,使它成為一個愉快的日子。他們在《聖經》裡解釋了它的由來:在進行了六天的創世工作之後,第七天上帝結束了他的工作便休息了。於是信奉猶太教的人,就把“安息日”規定為星期的第七日。這個日子就是現在曆法上所標的星期六,因此,星期日是新的一星期的第一日,星期六為第七日。

  後來,因基督耶穌被釘死在十宇架上,復活在一個星期日,因此它變成了“主日”,給它賦予了特殊的重要意義。又因為基督教徒認為他不只是從猶太教分離出來的支派,而是一個獨立的教派,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宗教儀式,因此,在基督教社會里,休息日是星期日,而不是星期六。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在不同地區,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開始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一星期是從土曜日開始的,猶太教以日曜日開始,而伊斯蘭教則把金曜日排在首位。在我國,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習慣上認為星期一是開始時間(某些地區也有把星期日作為一週開始的觀念)。

  西方國家七日一制的稱呼多帶宗教色彩。如基督教徒做禮拜這一天,叫“禮拜日”,七天稱“一個禮拜”,中國為什麼把七日一週叫“一星期”呢?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佈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立“學部”,袁嘉穀即奉命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後任該局首任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材。各種教科書的編寫中自然會遇到一個“新名詞”該怎麼處理的問題。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穀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統一的名稱。把七日一週制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穀主持下制定的。

  我國古代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週,週而復始,稱為“七曜”;西洋曆法中的“七日為一週”,跟我國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與其如出一轍。但袁嘉穀感到不順口,使用起來不方便,與同事們商量後,將一週稱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稱周內各日。

  這就是既與國際“七日一週”制“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星期”的由來。


重陽節的起源傳說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2012年的重陽節是:2012年10月5日,剛好在國慶假期裡面,可以放假啦。     重陽節簡介: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 ...

國內外學者匯聚長春 探討薩滿文化保護傳承

  薩滿文化是一種原始文化形態,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古老文化正瀕臨消亡。4日,中國·吉林第二屆薩滿文化研究論壇在長春舉行,來自國內外40餘名民俗專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挖掘、傳承、保護古老的薩滿文化。   據介紹,本屆論壇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吉林省薩滿文化協會聯合主辦,是第二屆中國長春·東北亞文化藝術周文化 ...

臺灣百姓度“中元”:感受中國文化的韻味傳承

  新華網臺北8月24日電農曆七月十五,整個臺北浸淫在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中元節這個在大陸已逐漸被淡忘的傳統民間習俗,在今天的臺灣被完整地保留著。   進入農曆七月,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無形間多出了些許忌諱,因為這個月是中國民間相傳的“鬼月”,是那些業已過世卻又無所歸依和寄託的魂靈相聚的時段。而每年的農曆 ...

中國古代園林的起源發展

   殷商時期   園林的最初的形式是囿。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築臺而成的一種遊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諸侯狩獵遊樂,如周文王“靈囿”。 ...

南無拳的起源特點

     南無拳   “南無拳”來源於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教的“內功”(氣功)、“外功”(武術)的精華,初建時的目的是防身、健身和護廟。“南無拳”始創於洛陽,單傳於洛陽,30多年前由傳承人到海南服役,將“南無拳”帶到海口,現在主要分佈區域在洛陽、海口兩地。   南無拳起源上清宮是道 ...

武術窩子”傳承非遺精髓

  昨天,天津北辰區武術協會在“武術之鄉”北辰區雙街鎮成立。全國20多個省市十多個武術門派的近500名“高手”到場祝賀,並現場展示技藝,以武會友。協會將匯聚八極拳、少練老會等多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武術,弘揚民族文化精髓。在昨天的“全國八極拳技藝交流大會上”,不僅匯聚了八極拳各路高手,更有太極、形意、 ...

相位的古典起源傳統運用

  當行星與性質與它相似的星成相時,對該行星來說是件好事,但若與性質不同的星成相則會使該行星受損,並且所成的是何種相位也是有區別的。 古典起源 數字命理學(靈數學)與幾何學的古典哲學——借鑑了物理外表、形狀及形式的含義——直接影響了占星學對於相位的解釋。在古典占星學中,2顆或更多顆行星出現在相位關係中,該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