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家庭特別重視為死者治喪,力圖以此慰藉亡靈,並表達對其哀悼懷念之情。珞巴族多采用土葬和樹葬,禮俗相當複雜,禁忌繁多,以示盡了孝道。
珞巴族多數實行土葬,因土裡有金,故亦稱金葬。挖長方形墓坑,用石砸實,不留足跡,放入死者生前鋪墊的藤席和方塊木枕。
病人去世後,通常由背屍人來料理。將死者頭朝外,以示他已經“走”了。人死後,忌說死字,一般稱“走了”、“老了”、“去世了”,或稱“沒有了”。在給去世者洗澡時,洗澡水中一般用艾葉和桂樹葉,從頭往下洗。壽衣不用皮毛和綢緞,怕來生變為獸類。衣褲的件數,忌單喜雙,多是2件上衣,4條褲裙,都要以棉布為主。入墓時,要解開死者身上的繩帶,拉直其身體置於坑內,頭朝西,陪葬品全是他生前所用過的東西,如弓箭、裝飾品、用具等。墓地周圍架木籬笆,上蓋草棚,並將獵人獵獲的獸角等置於棚內,每天早晚各送一次飯酒,一般送7天,也有送一個月的。每晚燒堆篝火。
居住在西藏墨脫縣的米古巴、米辛巴等部落實行樹葬,西藏隆子縣的珞巴族實行崖洞葬和石冢葬,而在德根、巴依、瑪雅、達足、納等部落中則實行樹洞葬。
樹葬即時稱天葬。樹葬有三種方式:一是在樹葬的地方找一棵分杈的大樹,在分杈的粗枝上挖一個能容納屍體的槽,並放上死者生前的用具和一些裝飾品;二是在枝杈處用樹枝捆紮一個平臺,在臺上搭一個小棚,將屍體及其生前用具和一些裝飾品置於其中;第三種是把屍體以端坐的姿勢放在竹筐裡,然後捆放在樹杈上。屍體處理和土葬相同,不能裸露皮肉。將胎兒狀的屍體置於他曾經用過的藤筐裡,根據死者遺願懸於村頭的樹杈上。上搭草棚,遮雨防曬。珞巴人講,世上萬事萬物都是有精靈的,人雖死了,屍體腐爛了,變成了蟲子,但靈魂卻去了“極樂世界”,變成了另一種有精靈的東西,比如懸葬,使他們早投生,快投生,變為富人和好人。
珞巴人死後衽土葬。人死後,先換上新衣或乾淨衣服,再把屍體彎曲成坐狀,蒙上單子,用繩捆紮好,放在右側門後,頭西腳東,象徵跟著太陽去了。在死者身邊放置其生前用過的衣物用具、弓箭和裝飾品。屍體在家停放二三月,每餐要擺供祭品。發喪要請人卜雞卦,擇吉日。凡喪家都要殺一頭牛待客,但要留下牛頭和一些牛肉。近親和村中人要送一些酒和玉米麵表示弔唁。下葬那天,全村停止勞動,為死者送葬。死者由親屬背靠背地背到墓地後,挖掘一丈深的墓穴,穴底墊放舊衣服,再將屍體頭西腳東放下去,解開繩子,拉直屍體。然後在穴口安一木門,再填土堆成墳頭。墳頭下栽一個木叉,叉上掛放新殺的牛角、弓箭和一個竹籃,籃內盛放所供祭品。
屍體出門後,家裡要清掃一次。送葬前後,要請全村人吃飯。葬後三天,家裡再清掃一次,全村又停止勞動一天。再過三天,家裡再清掃一次,全村再停止勞動一天,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埋葬後一個月,分居的兒子、出嫁的女兒和親戚,要自帶酒、雞、飯、菜到死者家裡共餐。一年後,離家的子女要趕一頭牛來,加上家裡出兩頭牛都殺掉,請全村人會餐。牛角送到墳上。到此,對死者的紀念活動算是結束了。
父母死後,子女在一年內不能結婚,不能戴耳環和其它裝飾品。丈夫死後,妻子在一年內不能剪髮,額前留海上系一紅色毛線,滿一年方可除去毛線和剪髮,過一二年後,才能再改嫁結婚。
珞巴族分佈在我國西藏東南部與印度接壤的廣闊地區。水陸交通十分困難,與外界交往不多。直到解放前,這裡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信仰原始宗教,因而形成了十分獨特的風俗習慣。珞巴族流行樹葬和土葬。
一部分部落實行罕見的樹葬。樹葬有三種方式:一是在樹葬的地方找一棵分叉的大樹,在分叉的粗枝上挖一個能容屍的槽,並放上死者生前的用具和一些裝飾品;二是在枝叉處用樹枝捆紮一個平臺,在臺上搭一小棚,屍體及其隨葬品置於其中;三是把屍體以端坐的姿勢放在竹筐裡然後捆放在樹叉上。珞巴族數部落實行土葬。先挖一個圓形的坑,坑有一人多深,在坑底再挖一個與坑壁成90度角的墓穴,墓穴兩邊與上方用木料做支架,並燒火燻烤。墓穴底部鋪墊木板、草、褥子枕頭。死者放入墓穴後,將捆屍體的繩子及臉罩解除,蓋上衣服。死者是男性,在屍體旁邊放上弓箭、砍刀、小刀、菸斗等物;鋪上草後,填土至與地面相平,墳墓上搭個棚子。
該民族年過六旬的老人,不分男女,都備有用圓木刨成的棺材,晚上在此就寢,表示不畏死,藉以鎮懾前來加害的精靈。男子死後,由其姐妹或妻子梳頭,亡伯 右側外,右手下方放長刀一把,象徵其靈魂進入陰間所帶的防身武器。底墊麻布,口、眼、耳鼻撒鹽洪灌酒,象徵在去陰間的道上不會遭受螞蝗、蚊子叮咬不同需把供祭所殺的牛心、腳、肝、舌各一小塊和若干豬、雞肉放入棺內,供其靈魂前往陰間旅途食用。蓋上棺後,在蓋上鑿一小洞,象徵靈魂進出口的門口。
下葬時,殺豬和雞,豬的四隻腳和雞的兩個翅膀掛在墳墓上,葬後,要帶回送葬時捎去肉和米酒,在死者房外支鍋做飯,請參加送葬的人吃。吃剩的飯菜要分給來客,忌帶進死者家裡。當晚,死者家屬要到墳前燒火,裝一袋煙,此後,每天早上或晚上都如此進行,時間長達兩個月,兩個月後的最後一天,認為死者的靈魂已走,墳前殺一隻雞祭奠死者,喪事即告結束。
在珞巴族的喪葬中,具有隆重的父輩葬禮。隨著氏族制度的沒落和家長制家庭的興起,家長去世後的葬儀日趨隆重。父輩死後,要換上乾淨的衣服,讓屍體彎曲呈胎兒狀,用毯子包裹捆好。屍體旁放生前使用過的弓箭、衣飾等。在屍體 面前放一陶鍋,不斷燒火,每餐供應酒肉。
停屍長短,由選擇出殯吉日定,一般為兩三個村前往弔唁,一起哭喪,哭喪的內容是頌揚死者的美德,祈求死者的保佑。擇定出殮日期後,第二天或第三天晚上,喪家不準與他人說話,不許生火。出殮那天,全村停止勞動,前來送葬。屍體裝入藤竹編制的筐內,由長子或他人背,中途不得停歇和換人。兩人在前面開路,後面有哭喪的親友。
服喪期間,喪家每天向墓地送一次飯菜,持續一年。葬後一個月,家人及親戚,各帶祭品,到墳前殺雞祭祀。在服喪一年內,親屬要戴孝致哀,子女一年內不戴耳環和其它飾品,不能唱歌跳舞,嚴禁婚娶。
此外,珞巴族在喪葬方面還有種種奇特的習俗。死者生前若是打到過許多獵物,或者是被殺死的,在停屍和埋葬時,均採用坐姿,不能平臥。一般人死亡三天後,在死者住地燒一堆火,家人要拿起弓箭和刀,在家進行三個晚上的敲敲打打,邊燒邊撒燒紅的沙子。屍體背出家後,家要進行一次清掃;葬後三天,再打掃一次,全村人停止勞動一天;過了三天以後,再打掃一次,全村人仍停止勞動。
屍體葬後,背屍人要到河邊洗手,洗完後拿一根棍劈四片,插在洗手的地方,表示自己沒受到死者的影響。 家裡死了人,鄰居和親友三天之內不勞動、不狩獵,表示哀悼。喪家十天內不勞動,親戚、本家一年內不唱歌。 嬰兒死後,要進行樹葬,把屍嬰裹好放入一個葫蘆內,高高地吊在樹上。 此外,珞巴族人在喪葬上事無鉅細均問卜。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
維吾爾民間的喪葬儀式,雖說都按照伊蘭教的教規進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影響的相異,所處地理環境的區別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許多小異呈現出形形色色的特點。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 ...
佤族人死後,實行獨木棺土葬。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在病垂危的時候,要殺豬、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 去,要給其準備後事。人死後,拿幾塊半開放入死者口中,無半開可放茶葉、鹽塊或糖塊代替。換上壽 衣,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 壩消 。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語叫 壩朗木瓦 ;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 壩格登 ;最低一段是埋 ...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傳統喪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種,以土葬為主。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每個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墓地,有的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傣語叫作 壩消 , 壩消內的林木,是不許砍伐的,把它稱為 龍林 。久而久之, 龍林 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
...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