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珞巴族的傳統生活用具:珞巴石鍋

珞巴族的傳統生活用具:珞巴石鍋

  在古老的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了簡單的烹飪。工具便是使用石鍋,隨著科技的進步石鍋早就淘汰了,但是在一些古老的,與世隔絕的民族依然保留了這種傳統的石鍋烹飪,比如珞巴族。在口口相傳的珞巴族文化裡石鍋一一見證了,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瑰寶。

  很早的時候,珞巴族的做飯沒有鍋,糧食都是裝在溼竹筒裡燒熟的。後來人們發現了一種質地鬆軟的石塊,就在上邊挖個大圓窩,倒水放糧煮飯。於是,石鍋被髮明出來裡了。儘管現在鐵鍋、銅鍋和鋁鍋早已大量進入墨脫縣,可傳統的石鍋仍是珞巴人的當家炊具。

  石鍋的原料是皂石,主要來源於雅魯藏布江兩岸陡峭的懸崖上,質地軟綿,呈灰褐色,可耐攝氏兩千度的高溫。勇敢勤勞的珞巴人用它製出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石鍋:燒菜的小石鍋小巧玲瓏,長圓形,直徑約30釐米,高20釐米,把長20釐米;供嬰兒煮粥的石鍋呈扁園形,直徑約10釐米,留有長手柄。

  烙餅使用的皂石板,直徑約35釐米,板厚2釐米。製造石鍋並不難,首先選好材料,即用鐵斧在巖壁上挖一塊皂石,再砍去多餘部分,然後剷平鍋壁、底部,使其平滑,一個石鍋就做成了,這活雖簡單卻要非常小心。若出意外必前功盡棄。因此,造鍋者大都為性情溫順的老人。

  珞巴石鍋的特點

  原料屬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產於雅魯藏布江兩岸陡壁的懸崖上,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礦物質成分。

  石鍋以灰褐色、灰白色為主色調,質地綿軟,耐兩千度高溫,具有傳熱快不粘鍋、泡子少、不變色等優點,湯汁香濃可口、後味醇厚、持久。

  經醫學臨床實驗表明,墨脫石鍋燉煮的食物對高血壓、心臟病、心腦管疾病患者有明顯的食療保健作用,是墨脫縣門巴族、珞巴民族生產生活的主要灶具,做飯燒菜用石鍋,蒸餾黃酒、白酒用石鍋。門巴、珞巴人利用皂石製出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石鍋。

  雖然墨脫石鍋傳熱慢,但散熱也相當慢,而且用石鍋燉出的飯菜味美可口,可做為煲湯鍋、火鍋首選佳品。

  墨脫石鍋還是上乘的饋贈品。在過去和藏族以物易物的墨脫石鍋一直深受區內外廣大消費者青睞。儘管隨著鐵鍋、銅鍋和鋁鍋的相繼傳入和普及,但石鍋仍是珞巴和門巴人的當家灶具。

門巴族的獨特生活工具:墨脫石鍋

  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有著許多的能人異士他們透過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出許多利益人們生活的工具,而這些工具經過多年的傳承和改造變得更具有價值。門巴族人民也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生活工具,那就是墨脫石鍋。那麼,對於墨脫石鍋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門巴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

  自14世紀竹巴噶舉派確立了對門巴地區的統治後,封建農奴制度的生產方式逐漸滲入門巴族社會。藏族統治者對門巴族人民實行長期的封建統治。門巴族人民在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下,生活貧困,生產力水平一直很低,直到解放前,尚保留著大量的原始公社制的殘餘。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狩獵和採集。

  手工業還沒有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手工業者本身大多從事於農業生產,手工業中有竹編、木碗製作,工藝精巧,暢銷藏區。門巴族使用的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鐵製農具很少,約有70%的土地實行刀耕火種,墨脫的稻田還使用二牛抬槓的木犁耕種。

  門巴族社會同藏區一樣,西藏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三大領主佔有門巴族地區的絕大部分土地、山林、草場等,門巴族人民大部分是他們的農奴和奴隸。門巴族的農奴同藏族農奴一樣,也分為“差巴”和“堆窮”兩個等級。大“差巴”對“小差巴”和“堆窮”也進行剝削。門巴族人民不堪忍受三大領主的壓榨,曾多次以破壞運輸、拒支“烏拉”、抗捐逃亡等方式,進行反抗。

  在一些尚保留著原始社會殘餘的村莊,都有一部分集體公有的土地、牧場和山林,經本村頭人允許可以墾荒種植、砍伐竹木,歸個人使用,不付報酬。1951年,西藏獲得了和平解放,黨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隊深入門巴族地區訪貧問苦,幫助發展生產。1959年,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道,支援人民解放軍平息了西藏上層反動分子發動的叛亂,實行了民主改革。

  民主改革的勝利,大大激發了門巴族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他們發展生產,建設家園,走互助合作道路;同時開山築渠,改良土壤,逐步實行科學種田,改變了過去那種“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法,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門巴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住上了新房,安裝了電燈。各地修築了公路,江河上架起了剛索吊橋。

  鄉、村建立了醫療衛生機構,並培養了一批本民族的醫生和衛生員,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門巴族地區還普遍辦起了小學和夜校。門巴族的幹部、教師隊伍正在成長。墨脫石甚是傳奇,在當地用鋼刀削石,可以削石如泥,一旦離開墨脫,石頭便堅似鋼鐵,墨脫石為何具有如此特性不得而知。

  墨脫石鍋原料為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質地綿軟,石鍋以灰褐色、灰巴色為主色調,形狀為桶形,厚2-3釐米,規格大小不等,大鍋直徑大約30釐左右,中等的直徑20釐米左右,小的直徑10釐米左右,鍋底有平底和弧形兩類。墨脫石鍋可耐2000℃高溫,具有傳熱快、不粘鍋、不變色等優點,湯汁香濃可口、後味醇厚、持久。常食石鍋燉煮的食物對高血壓、心臟病、心腦血管等疾病患者具有明顯的食療保健作用,是用來火鍋、湯鍋、煮飯、燉肉、煮菜的極佳器具。

  由於氣候原因,每年僅七八兩個月才能上山採製。上山前需備足兩個月的食品和柴火,由於不通公路,製成後用犛牛和馬馱下山,放入雅魯藏布江江水中浸泡30天左右才能使用。石鍋含有人體所需的鋅、鐵、鈣、鎂等16種微量元素,用的越久對人體越有益。

  西藏曆史上對石鍋烹食特別偏愛,現在布達拉宮還完整儲存著松贊干布使用過的石鍋。據說歷史上活佛及貴族都有自己專門使用的石鍋,著名藏藥七十二味珍珠丸核心工藝必須使用此鍋熬製(此工藝已經獲得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珞巴樹葬習俗

  樹葬是珞巴人獨有的一種喪葬方式,死者被捆成胎兒狀裝於藤筐中,掛在村莊周圍的樹杈上,上搭草棚防雨遮陽。據說這樣死者的靈魂就可以通往極樂世界,早投生為另外一種精靈。珞巴人將死者頭部用白布遮蓋,戴上一隻木製面具,前面擺滿各種食物和水果。收屍人手持葫蘆部,反著手反覆倒水。喇嘛唸經超度亡靈,並用玉米麵做成七個麵人和七個面虎,置於裝殮死者的藤筐前。家人為死者祭祀三天,每個親朋向死者送一張有22種圖案的路線圖,並說: 經過再三搶救,也沒能救活你。你一人走,別傷心難過。你要選好路,一直走到天堂。你走吧,別傷心。


淺談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菊花入饌 清雅芳香

  花魚球、菊花水欖、菊花八寶糯米飯等(荼薇蛋卷、釀荼薇酒也是菊花飲食習俗的一大種類)。當地百姓每天早餐吃及第粥時,也喜歡加入洗乾淨的菊花瓣。小欖的酒樓紛紛以菊花入饌製作菊花宴,接待從海內外前來小欖賞菊的遊客,令人對小欖菊花有 齒頰留香 的美好印象。早在清代,就有文人墨客寫下了對菊花飲食的讚美詩篇。其中,清代 ...

傳統婚禮習俗新娘隨身帶紅手帕點乾草

  中國紅 婚禮   紅色是中國的傳統色、吉祥色、喜慶色。紅色是一種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光線,有著生命的、火的色彩和光輝,所以,古人認為紅色可以驅除一切邪氣。婚禮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允許一絲一毫的邪祟作怪,所以紅色成了傳統婚禮的主色調。紅燈籠、紅喜字、紅對聯、紅窗花,從大場面到小細節,整個婚禮都是紅色的。 ...

永定土樓白髮魔頭髮長了10年

     在龍巖永定集慶樓土樓內,一塊“白髮魔石”,賺足了遊客眼球。   這奇石,乍一看,像“白髮魔女”,橢圓形的腦袋上,長著“白頭髮”,更加令人叫絕的是,10多年來,“白髮”一直在長,每年能長約2釐米。   這石頭是有“魔力”,還是有生命?昨日,導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這叫“生髮石”,“頭髮”是一種附在石 ...

生活提示茶垢真要人命嗎?

  http://www.tech-food.com 2012-8-20 14:42: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長期用不沾滿茶垢的杯子可致癌   天津藥物研究院副教授李紅珠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茶垢中含有鎘、鉛、汞、砷等有毒物質以及亞硝酸鹽等致癌物,這些物質會附著在光滑的茶杯表面。隨著飲茶進入身體進入人們的消化 ...

康定風情

  稻城屬康巴藏區,全民信奉佛教,崇拜自然。他們的生活與純淨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其服飾色彩、建築式樣、語言習俗、歌聲舞姿,一切皆取之自然,歸依自然。他們是真正的大自然之子。“順其自然”、“自由自在”是其生活的真實寫照。深入他們的生活, 你才會理解, 這不再是被動的、 無奈的選擇, 他們已將這種生活賦與了新的內涵 ...

康定藏族服裝

  稻城藏族屬康巴藏族,其服飾特別雍容華貴。不論男女,從頭到腳都有不同色彩、不同形狀以及不同圖案的裝飾品, 一般由金、 銀、銅、瑪瑙、翡翠、珊瑚、松耳石等精工細制而成。稻城藏族服飾,在色彩、式、質地等方面,都給人一種古樸莊重,厚實豪放,貴重神秘的感覺。藏族服裝因地區不同,在用料、工藝上差別很大,但樣式大同小異 ...

淄博市生活習俗喜慶

  生孩子   境內居民把生孩子作為一件大事,要喜慶一番。   添喜:嬰兒降生民間謂之“添喜”。舊時根據嬰兒性別,添喜又有大喜和小喜之分,生男謂之“大喜”,生女謂之“小喜” ,重男輕女思想已表露無遺。清初,境內有人還謔稱連續生幾個女孩的婦女為“瓦窯”的。添喜之後,要向產婦的孃家報喜,從前,有身份的人家派傭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