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生肖為兔的帝王:王建

生肖為兔的帝王:王建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人稱“賊王八”,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公元907年―918年在位。

  少年無賴

  王建,許州(今河南舞陽)人,字光圖。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殺牛、偷驢、販賣私鹽,在百姓眼裡是個不務正業的人,大家都很討厭他,正巧他姓王,又排行第八,所以鄉里人給他起了一個不好聽的外號:賊王八。

  雖然名聲極壞,但王建的相貌卻很出眾,人也很強壯,在戰亂時期,他也和其他人一樣投軍去了,他先參加了本地的忠武軍,等秦宗權重金招募勇士的時候他又投奔了秦宗權,不久就升為隊長。

  護駕立功

  黃巢攻佔長安後,唐僖宗被迫出逃,到了蜀地。秦宗權開始讓監軍楊復光率領鹿晏弘等將領一起鎮壓黃巢起義軍,擊潰黃巢後,楊復光將所率八千軍隊分成八都,每都一千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命為都將。楊復光死後,鹿晏弘就率領八都人馬到成都護駕。後來,王建和鹿晏弘發生了矛盾,鹿晏弘就領一部分軍隊向東發展去了,王建比他有點遠見,他和晉暉、韓建等人領兵直接去投靠唐僖宗。正愁無人救駕的皇帝大喜過望,先重賞了他們,然後又將他們率領的軍隊分為五都,賜號“隨軍五都”,讓他們歸最高統帥觀軍容使田令孜指揮,田令孜是個掌握重權的宦官,他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就將王建他們五人全部收為養子。

  等長安收復後,唐僖宗又回到了故都,王建等人因為護駕有功,被任命為禁軍的將領,負責宮廷的護衛。當初投奔唐僖宗這一步算是走對了,王建在皇帝身邊積累了很豐富的軍事和政治經驗。

  得到恩賞

  安定的日子並沒有太長,田令孜因為和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奪鹽利,王重榮便聯合河東兵進攻長安,唐僖宗只得再次出逃,先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後又轉到興元(今陝西漢中),王建被任命為清道使,擔負起保護玉璽和唐僖宗的重任。逃亡途中,山中的棧道被火燒得幾乎要斷了,濃煙中路也看不清了,王建就奮不顧身地衝在前面,為唐僖宗開路。休息的時候,唐僖宗累得枕著王建的腿就睡著了,唐僖宗醒來後,見王建為保護他自己也沒有休息,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當即脫下御衣賜給了他。

  佔據西川

  到了興元,田令孜心裡害怕唐僖宗懲罰他,因為他覺得這次皇帝的出逃和他有很大的關係,於是就主動提出來去他弟弟西川節度使陳敬宣軍中去任監軍。田令孜走後,宦官楊復恭接任了觀軍榮使的職務,王建被他視為和田令孜一夥的人,於是把他調出京城,到外地去當了一個小刺史。王建的刺史任地是蜀地的壁州(今四川通江),當地是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有個溪洞部落驍勇善戰,王建便將他們收歸自己屬下,擴建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部隊,王建以此為資本,又攻下了附近的兩個州:閬州(今四川閬中)和利州(今四川廣元),這樣他的地盤就逼近了西川的地界。

  當時的川蜀分為兩部分,即東川和西川,東川被顧彥朗控制,西川就是王建養父田令孜的弟弟陳敬宣的領地。王建想向四處發展,就勢必和他們發生磨擦。但他和顧彥朗早在長安一帶作戰時就有了一些交情,所以王建暫時無法用兵,只好靜觀事態發展,等待時機。

  沒等王建行動,陳敬宣就坐不住了,他非常擔心王建對西川構成的威脅,就和田令孜商量對策,田令孜不慌不忙地說:“王八,是我的兒子,沒什麼可擔心的,他現在做賊也是被迫不得已。只要我寫封書信派人送去,他便自會過來投奔在你手下。”正愁沒機會發展的王建看見養父的書信,非常高興,立刻派人去告訴顧彥朗:“監軍阿父來信招我去,我很想去成都看望阿父,只要能在陳敬宣手下得到一個大郡我就很滿足了。”王建將自己的家屬委託顧彥朗照顧,就領兵三千出發了。

  還沒等他到成都,陳敬宣就反悔了,西川的參謀李義提醒陳敬宣:“王建乃是一個有虎狼之心的奸雄,一心想奪取他人的土地,等他來了,公打算怎樣任用?他來了也不會長期安居在公的手下,假如讓他做名將校,恐怕對您極為不利!”陳敬宣聽信了李義的話,下令前方阻擋王建。遠道而來疲憊不堪的王建聽說後,勃然大怒,領兵就攻陷了漢州(今四川廣漢),然後揮師直指成都。到了城下,田令孜上城牆勸慰王建,王建在城下跪下大聲說:“現在已經沒有歸路了,我今天辭別阿父去做賊啦!”

  王建又派人請顧彥朗來援助他,東川軍隊到了之後,王建指揮大舉攻城,但成都城牆堅固難攻,苦戰三日也沒能攻進城內,王建沒有戀戰,下令撤兵,以漢州為根據地,向四處發展。後來,王建又一次兵臨成都,但這時的顧彥朗怕王建佔領成都後對自己也構成了威脅,就出了個主意,他對王建說:“我在軍中時,看見用兵的人如果不用天子的名義,大家就不容易團結。現在我們不如向皇帝奏報陳敬宣的罪行,讓朝廷另派大臣來統帥,我們一同輔佐他,那樣或許能有所收穫。”

  等宰相韋昭度奉命到達後,陳敬宣又拒絕交出兵權,韋昭度指揮王建和顧彥朗攻成都也沒能成功。王建見韋昭度來也沒能如願,他不願受他管制,於是勸他回去輔佐皇帝辦大事,陳敬宣只是個小問題,由他自己處理就足夠了。韋昭度猶豫不決,王建就使出流氓式的手段:暗中命人將韋昭度的親信屬吏抓住殺死,然後割碎吃了。王建卻對韋昭度說軍士飢餓,要以此為食,嚇得韋昭度把印信交給了王建就啟程回去了。王建又親自送行,還和韋昭度灑淚而別,戲演得很像,五代時期許多稱帝的人都演過哭戲,比如朱溫派人殺死唐皇帝后大哭,以示自己無過。

  有了節度使的印信,王建出兵四處征討,打得理直氣壯,在解決了周圍的地區之後,王建又率兵來攻已經是一座孤城的成都。在田令孜的說合下,陳敬宣只得出城投降。王建終於如願進入成都,他沒有饒恕陳敬宣,給他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殺死了,就連他的養父田令孜他也沒有放過,先是告發他私通鳳翔的李茂貞,然後關進牢房將他餓死。

  東川

  西川已經到手,王建不知足地又打起了東川的主意。但顧彥朗畢竟對自己有恩,況且又幫助他攻打成都,還有,他和顧彥朗有姻親關係,更讓他難以發兵。但不久顧彥朗病故,他的弟弟顧彥暉繼承了他的職位。割據鳳翔的李茂貞這時和顧彥暉結盟,共同對付王建,這給王建提供了出兵的機會,於是他發兵進攻東川,但顧彥暉有李茂貞的支援,王建一時無法取勝,雙方對峙起來。

  稱霸兩川

  王建一方面發展生產,一方面尋找時機吞併東川,幾年後,時機果然來了。李茂貞和顧彥暉有了隔閡,顧彥暉竟然慌不擇路地向王建求救來了,王建忙不迭地派兵出征,在打敗李茂貞的軍隊後,順便將東川的統治中心梓州(今四川三臺)也佔領了,顧彥暉被俘後自殺。

  西川和東川都到手了,王建的目的終於達到了。王建的軍隊戰鬥力很強,紀律嚴明,所向無敵,有意思的是他的軍中還有很多隱語,比如劍叫做奪命龍,槍叫做肩二,弩叫百步王,箭叫飛郎,鼓叫聖牛兒,鑼叫響八。

  這時的中原地區正是朱溫和李茂貞爭奪控制唐昭宗的時候,朱溫發兵圍困鳳翔,李茂貞挾持唐昭宗在鳳翔城內抵抗。王建也趁機大撈好處,對朱溫他痛斥李茂貞,對李茂貞他又鼓勵他堅守,必要時他王建會出兵相助。事實上他卻趁李茂貞無力他顧的有利時機把李茂貞的許多領地都佔去了。等朱溫撤退後,李茂貞也沒法再收回了。

  王建向北得了些好處後,又趁人之危佔領了東面荊南的四州。這年荊南節度使死後內部發生戰亂,王建便趁機出兵攻佔了和東川相臨的夔州(今重慶奉節東)、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慶忠縣)和萬州(今重慶萬縣),又大大擴充了領土。第二年,唐朝廷封王建為蜀王,等於承認了他在兩川的地位。

  朱溫稱帝的時候,派使者去見王建,想讓他歸附,王建沒有答應,反而四處散發檄文討伐朱溫,其實也是做做樣子,根本沒有出兵。幾個月後,在當年的九月,王建也學著朱溫的樣子在成都稱帝,建國號蜀,後來曾改為漢。為和以後孟知祥建立的後蜀區別,史稱前蜀。

  為民做好事

  王建在稱帝之後,也做了一些好事,他在蜀地下詔勸農桑,發展生產,命令官吏不得侵擾百姓,以使他們能安居樂業。政治上的成就來自於王建對文臣的重視和重用。他對於唐朝大臣的後代都予以重用,而且禮遇很重,屬下有人提出這樣有點過分,但王建卻說:“你們這些人見過什麼,當初我在禁軍時,負責宮門守衛,見皇帝對待翰林學士的態度比一般人的朋友關係還要親密,現在我對待文臣只是當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麼說過分呢!”因為禮遇文臣,所以對於他們的意見王建也經常聽從。對於鳳翔的態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屬將們見李茂貞的力量削弱了許多,就極力主張趁機奪取,王建問節度判官馮涓,馮涓說:“用兵要慎重,不能任意地消耗國力,使民遭難。現在梁晉爭雄,假如兩家以後合為一處,發兵攻蜀,即使諸葛亮再生也不能阻擋。而鳳翔是蜀地的屏障,不如與之和親通婚,無事就務農練兵,堅守疆界,有事則靜觀其變,待機而動,這樣可保萬無一失。”王建聽從了馮涓的意見,實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後來馮涓還勸諫王建,罷去了一些重賦。當時其他人不敢說,馮涓就趁一次給王建祝壽的機會獻頌表,表中先頌功德,然後再說百姓疾苦。王建看後讚歎道:“像君這樣忠諫,功業就沒什麼可擔憂的了!”接著王建便下令減輕了賦稅。

  還有一次,王建登上興義樓,有個和尚挖出一隻眼珠獻給王建,王建感動得下令供一萬名僧人飯食相報。翰林學士張格阻止說:“小人無故自殘,赦免他的罪過已經是寬恕了,不應該再這樣重賞飯食,導致不良風俗氾濫。”王建聽了醒悟過來,就收回了成命。

  憑藉著內部安定,以及地勢易守難攻,王建才能和後梁對峙,毫不示弱。後梁派使臣到前蜀,官文落款是“大梁入蜀之印”,將前蜀當夷狄等落後的少數民族對待,王建很生氣,後來朱溫被殺,王建派使臣去弔唁,在後梁辦喪事的時候也不忘報當初的一箭之仇,王建的落款是“大蜀入梁之印”。

  兒子荒淫前蜀滅亡

  王建死時七十二歲,廟號高祖。他的兒子王宗衍繼位,即前蜀後主。後主不如王建,既奢侈又荒淫,每天和太后、太妃到大臣家裡遊玩,吃喝作樂,太后和太妃又經常賣官取財。後主喜歡豔體詞,還蒐集二百首編成《煙花集》。有一次他見一個民女貌美,也不管人家就要出嫁強奪過來霸佔,然後賜給夫家帛一百匹,被奪走心上人的未婚夫氣得慟哭而死。

  後唐李嚴出使前蜀,見蜀國衰敗,王宗衍荒淫無度,就回去建議攻打前蜀。結果郭崇韜只用了七十天就滅了前蜀,王宗衍獻城投降,後來也被殺於長安。

  后妃子女

  后妃

  周皇后:王建結髮之妻,尊號昭聖皇后

  徐賢妃:嗣帝王衍之生母,被尊為順聖太后

  徐淑妃:小徐妃,又稱花蕊夫人,被尊為翊聖聖太妃

  諸子

  衛王王

  永陵墓道,正中前方為陵墓

  宗仁

  庶人王元膺

  趙王王宗紀,926年被後唐莊宗處決

  豳王王宗輅,926年被後唐莊宗處決

  韓王王宗智,926年被後唐莊宗處決

  莒王王宗特,926年被後唐莊宗處決

  信王王宗傑,918年卒

  魯王王宗鼎,926年被後唐莊宗處決

  宋王王宗澤,926年被後唐莊宗處決

  薛王王宗平,926年被後唐莊宗處決

  後主王衍

  諸女

  普慈公主,嫁李茂貞侄李繼崇

  安康公主

  峨眉公主,嫁劉知俊子劉嗣湮

生肖為兔的帝王:司馬衷

  晉惠帝司馬衷(259-307),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子,西晉的第二代皇帝,290-307年在位。司馬衷於267年被立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楊駿輔政,后皇後賈南風殺害楊駿,掌握大權。在八王之亂中,惠帝的叔祖趙王司馬倫篡奪了惠帝的帝位,並以惠帝為太上皇,囚禁於金墉城。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司馬倫,群臣共謀殺司馬倫黨羽,迎晉惠帝復位,誅司馬倫及其子。又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307年,惠帝去世,相傳被司馬越毒死。

  早期經歷

  晉惠帝司馬衷,字正度,生於曹魏甘露四年(259年),是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子,母為武元皇后楊豔。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為皇太子[1],時年九歲。[2]泰始八年(272年),司馬衷奉武帝命娶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

  登基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己酉日,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皇太子司馬衷即位,改年號為永熙。尊繼母皇后楊芷(楊豔的堂妹)為皇太后,立妃賈南風為皇后。同年五月辛未日,葬晉武帝於峻陽陵。五月丙子日,以太尉楊駿為太傅,輔政。八月壬午日,立子廣陵王司馬遹為皇太子。[3]

  晉惠帝司馬衷當政後非常信任他的皇后。因此賈氏專權,甚至假造惠帝的詔書。291年迫害皇太后,廢其太后位,後又殺大臣如太宰司馬亮。291年賈皇后又殺皇太后。

  294年和296年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反叛,氐人齊萬年稱帝,一直到299年這次反叛才被消滅。

  同年賈后開始迫害太子遹,首先廢他的太子地位。次年殺太子。這個舉動成為許多反對賈后專政的皇族開始行動的起點。趙王司馬倫假造詔書廢殺賈后,殺大臣如司空張華等,自領相國位,這是八王之亂的開始。恢復原太子的地位,立故太子之子司馬臧為皇太孫。300年八月淮南王司馬允舉兵討伐司馬倫,兵敗被殺。同年十二月,益州刺史趙廞協同從中原逃到四川的流民在成都造反。

  301年司馬倫篡位,自立為皇帝,惠帝被改為太上皇,太子司馬臧被殺。三月,齊王司馬冏起兵反司馬倫,受到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等的支援。司馬倫兵敗。淮陵王司馬漼殺司馬倫的黨羽,驅逐司馬倫,引惠帝復位。司馬倫被殺。五月,立襄陽王司馬尚為皇太孫,並以羊獻容為皇后。六月,東萊王司馬蕤謀推翻司馬冏的專權,事漏被廢。十二月,李特開始在四川反晉,這是成漢的起點。

  302年初皇太孫司馬尚夭折,司馬覃被立為太子。五月,李特在四川擊敗了司馬顒派去討伐他的軍隊,殺廣漢太守張微,自立為大將軍。十二月,司馬穎、司馬顒、新野王司馬歆和范陽王司馬虓在洛陽聚會反司馬冏的專政。司馬乂乘機殺司馬冏,成為朝內的權臣。303年三月李特在攻成都時被殺,但四月他的兒子李雄就佔領了成都,到年末,李雄幾乎佔領了整個四川盆地。五月張昌、丘沈反,建國漢,殺司馬歆。八月,司馬穎和司馬顒討伐司馬乂。十月,司馬顒的軍隊攻入長安,在此後的洗劫中上萬人死亡。此後兩軍在長安城外對陣,連十三歲的少年都被徵軍,同時兩軍都徵募匈奴等的軍隊。最後司馬乂兵敗被殺。司馬顒成為晉朝舉足輕重的人物。

  去世

  304年初惠帝感到受到司馬顒的威脅越來越大,因此下密詔給劉沈和皇甫重攻司馬顒,但沒有成功。司馬顒的軍隊在洛陽大肆搶劫。二月廢皇后羊氏,廢皇太子司馬覃,立司馬穎為皇太弟。司馬穎和司馬顒專政。但六月京城又發生政變,司馬穎被逐,羊氏復位為皇后,司馬覃復位為太子。七月,惠帝率軍討伐司馬穎,在蕩陰被司馬穎的軍隊戰敗,惠帝面部中傷,身中三箭,被司馬穎俘虜。羊氏和司馬覃再次被廢。八月,司馬穎被安北將軍王浚戰敗,他挾持惠帝逃亡到洛陽。一路上只有粗米為飯。十一月,惠帝又被司馬顒的將軍張方劫持到長安,張方的軍隊搶劫皇宮,將皇宮內的寶藏洗劫一空。到年末司馬顒再次在長安一攬大權,司馬越成為太傅。同年李雄在成都稱成都王,成漢建國,劉淵自稱漢王,建立前趙。305年司馬顒和張方的軍隊、司馬穎的軍隊、司馬越的軍隊和范陽王司馬虓的軍隊在中原混戰,基本上中央政府已經不存在,中國邊緣的地區紛紛獨立。到305年末,司馬越戰勝,司馬顒殺張方向司馬越請和,但無效。

  306年司馬越手下的鮮卑軍隊攻入長安,大肆搶劫,二萬多人被殺。九月,司馬穎被俘,後被殺。

  在“八王之亂”中,被趙王司馬倫篡奪了帝位。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夜裡,晉朝皇帝司馬衷在長安顯陽殿因為吃了司馬越毒餅而駕崩,終年48歲,被安葬於太陽陵,他的弟弟晉懷帝司馬熾(284年-313)即位,改元永嘉。

  人物評價

  《晉書》贊曰:惠皇居尊,臨朝聽言。厥體斯昧,其情則昏。高臺望子,長夜奚冤。金墉毀冕,湯陰釋胄,及爾皆亡,滔天來遘。

生肖為兔的帝王: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據《三國志》記載,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後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

  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定。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去世後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諡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

  早年經歷

  魏文帝曹丕,魏朝開國皇帝。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是三國時代第一位皇帝,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

  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登基為帝

  延康元年(220年(庚子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對外平定武威三種胡[2]、酒泉和張掖的叛亂,從劉備集團手裡收復上庸三郡;對內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援,為稱帝奠定基礎。當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儉、薄葬,預作《終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三次率大軍南下伐吳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學有相當高的成就。是中國三國時代第一位傑出的偉大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總體來說,在位六年,統治期間,曹魏國力進一步增加,版圖得以擴大,多次擊敗羌胡、鮮卑等族的進犯。

  去世

  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陽後一病不起,臨終前託付曹叡於陳群、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

  在位年號:黃初(7年)220年—226年,延康元年十月庚午(220年12月10日)至黃初七年五月丁巳(226年6月29日)

  為政事績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七年,雖然不出彩,但還是兢兢業業做了很多事的。或許有的好有的壞,但既然是他做的便應當被記錄下來:

  1、重視文教。221年,下令人口達十萬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廟,封孔子後人為宗聖侯。224年恢復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2、修復洛陽,營建五都,推廣儒學文化。

  3、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提倡薄葬。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4、發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鉅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

  5、創立九品中正制,果斷稱帝,結束漢朝四百年統治,開創士族政治之先河。

  6、鞏固中央集權,限制後黨、宦官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削奪藩王權利,建立防輔制度。強化中書省,發展校事官制度。

  7、派遣軍隊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之地。

  8、多次擊敗鮮卑騷擾,鞏固北疆邊防。

  9、遣使復通西域,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並設定了西域長史府。

  家族成員

  后妃

  嫡妻

  任氏,出身鄉黨名族,曹丕原配,性格狷急不婉順,多與曹丕不和,建安中被廢黜。

  皇后

  郭女王,南郡太守郭永女,29歲嫁與曹丕,曹丕即位立為魏王夫人,魏受禪冊封貴嬪,222年晉升皇后。死後與曹丕合葬,諡號“德皇后”。

  嬪妃

  夫人甄氏,上蔡縣令甄逸女,初為袁熙婦,後被曹丕所納,生曹叡、東鄉公主。黃初二年被賜死。其子曹叡繼位追諡文昭皇后。

  獻帝二女,漢獻帝劉協兩女,黃初元年入宮為妃。

  李貴人,生子曹協。

  陰貴人,東漢大族南陽陰氏女。

  柴貴人

  潘淑媛,生子曹蕤。

  朱淑媛,生子曹鑑。

  仇昭儀,生子曹霖。

  徐姬,生子曹禮。

  蘇姬,生子曹邕。

  張姬,生子曹貢。

  宋姬,生子曹儼。

  子女

  子

  曹叡,魏明帝(206年[8]—239年)(母:甄氏)

  曹喈,字仲雍,文帝次子,出生兩月夭折。(母不詳)

  曹協,贊哀王(早逝)(母:李貴人),子曹尋。

  曹蕤,北海悼王(?—?)(母:潘淑媛)

  曹鑑,東武陽懷王(?―224年)(母:朱淑媛)

  曹霖,東海定王(?—249年)(母:仇昭儀),子曹啟、曹髦。

  曹禮,元城哀王(208-229年)(母:徐姬)

  曹邕,邯鄲懷王(?-229年)(母:蘇姬)

  曹貢,清河悼王(?―223年)(母:張姬)

  曹儼,廣平哀王(?―223年)(母:宋姬)

  女

  東鄉公主(?—?)(母:甄氏)

  歷史評價

  曹植:“祥惟聖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張說:“周文王之為太子也,崇禮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宮也,好古無怠,博覽史籍,激揚令聞,取高前代,垂名不朽。

  劉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援,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選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


生肖帝王劉秀

  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 ...

生肖帝王蕭道成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字紹伯,小名鬥將,漢族,齊朝開國皇帝,在位四年。《南齊書·高帝紀》載,齊高帝蕭道成乃“漢相蕭何二十四世孫”。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南齊書·武帝本紀》載:高祖蕭整於東晉初過江,寓晉陵武進(今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故蕭 ...

生肖帝王完顏晟

  太宗完顏晟,女真名吳乞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弟,金第二代皇帝,1123年即位。天會三年(1125年)十月,令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統領金軍,兵分東、西兩路,逼進北宋首都汴京,雙方訂“城下之盟”。天會四年(1126年)八月,經過半年的休整,金太宗再次命宗望、宗翰兩路軍大舉南伐,汴京再度被包圍,破郭 ...

生肖帝王孟昶

  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仁贊,字保元,漢族。祖籍邢州龍崗(今河北邢臺沙河孟石崗),出生於晉陽城(今山西太原西南)。五代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後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月7~964年2月28日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歲。   孟昶即位初年,勵精圖治,衣著樸素,興修水利, ...

生肖帝王趙惇

  趙惇(1147年——1200年),廟號光宗,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54歲,死後諡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宋光宗趙惇,宋孝宗趙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紹興十七年九月乙丑日(1147年9月30日)生於藩邸宮中(光宗把這天定為重明節)。紹興二十年( ...

生肖帝王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長子。初名朱見浚。景泰三年(1452年)被廢為沂王,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朱見深。於天順八年(1464年)登基,年號成化。初年為于謙平冤昭雪,恢復景帝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在位末年,好方 ...

生肖帝王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6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憲宗庶孫,明孝宗之侄,明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嫡子。1521年--1566年在位,在位45年(在位時間之長在明代皇帝中僅次於其孫子明神宗),年號嘉靖。早期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後史譽之謂“中興時期”。但不久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父興獻王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