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演進理論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組成即資源在產業間配置狀態,產業發展水平即各產業所佔比重,以及產業間的技術經濟聯絡即產業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產業結構演進理論的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17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配第在17世紀第一次發現了世界各國國民收入水平的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的關鍵原因是由於產業結構的不同。他於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術》就透過考察得出結論:工業比農業收入多,商業又比工業的收入多,即工業比農業、商業比工業的附加值要高。
產業結構演進理論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組成即資源在產業間配置狀態,產業發展水平即各產業所佔比重,以及產業間的技術經濟聯絡即產業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產業結構演進理論的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17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始人配第在17世紀第一次發現了世界各國國民收入水平的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的關鍵原因是由於產業結構的不同。他於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術》就透過考察得出結論:工業比農業收入多,商業又比工業的收入多,即工業比農業、商業比工業的附加值要高。
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措施:
1、優先發展資訊產業,大力推進經濟和社會的資訊化。
2、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
3、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努力提高我國工業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4、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建設,健全綜合交通體系,最佳化能源結構,改善佈局和結構。
5、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含義: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奧蘇貝爾於1963年在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這一理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然包括遷移,遷移是以認知結構為中介進行的,先前學習所獲得的新經驗,透過影響原有認知結構的有關特徵影響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