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
1、說明做人要堅持原則,誠實守信,不義之財不可取;
2、為人臣子,當盡忠報國;
3、不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簡介:本文是一則典型的儒家教育經典之作。作者透過教誨闡述了為官不貪、忠於國家才能真正盡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文章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田子為相三年回家,帶回來一百鎰黃金給母親,受到追問。第二層,母親認為做官也要吃飯,受錢就是不義、不忠、不孝。要趕兒子走。第三層,田子愧慚跑出,把錢還給朝廷,退請就獄,田子復為相,其母受到獎賞。
道理:
1、說明做人要堅持原則,誠實守信,不義之財不可取;
2、為人臣子,當盡忠報國;
3、不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簡介:本文是一則典型的儒家教育經典之作。作者透過教誨闡述了為官不貪、忠於國家才能真正盡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文章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田子為相三年回家,帶回來一百鎰黃金給母親,受到追問。第二層,母親認為做官也要吃飯,受錢就是不義、不忠、不孝。要趕兒子走。第三層,田子愧慚跑出,把錢還給朝廷,退請就獄,田子復為相,其母受到獎賞。
1、譯文
田子擔當宰相,三年後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獻給他的母親。母親問他說:“你怎麼得到這些金子的?”他回答說:“這是我當官的俸祿。”母親說:“當宰相三年,難道不吃飯?像這個樣子當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順的兒子侍奉父母應該努力做到十分誠實。不應該得到的東西,不要拿進家門。作為國家的臣子不忠誠,也就是當兒子的不孝順。你把這東西拿走。”田子很慚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還金子,然後請求君王讓自己接受處分。君王認為他母親很賢慧,因田子母親的深明大義而高興,於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當上宰相,把金子賞給了他的母親。《詩經》說:“教育你的子孫時要謹慎小心啊。”說的是賢惠的母親使子孫賢德。
2、原文
田子為相,三年歸休,得金百鎰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對曰:“受俸祿也。”母曰:“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至誠,不義之物,不入於館。為人臣不忠,是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慚,走出,造朝還金,退請就獄。王賢其母,說其義,即舍田子罪,令復為相,以金賜其母。《詩》曰:“宜爾子孫承承兮。”言賢母使子賢也。
“子非魚”說明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誡人們,不要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對別人妄加揣測,這句話出自莊子與同鄉惠施的一段對話。莊子在濠水橋上見到了橋下游動的游魚,覺得它們很快樂,惠施因此提出質疑,說莊子並不是魚,所以他並不知道魚到底快不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