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無闕處的“闕”釋義:中斷。
2、出處:北魏·酈道元《三峽》。
3、選段: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4、譯文: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略無闕處”中的略無是沒有的意思。“略無闕處”出自《水經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闕,通缺,就是缺口的意思。略無闕處就是指兩岸山勢連綿,沒有低矮的缺口。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略無闕處讀音為:lue第四聲,wu第二聲,que第一聲,chu第四聲。
略無闕處出自三峽,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兩百字的篇幅就描寫出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1、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麼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2、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出自宋代劉翰的《立秋》。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緻入微的感受,寫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的變化。全詩的境況, ...
1、“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意思是重重大門緊鎖無處尋覓,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樹的桃花。
2、“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出自唐代詩人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此詩從聽笙寫起,採用側面烘托、聯想想象等方法極其浪漫地創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意境。全詩章法流走回環中有遞進,用視覺形象寫聽覺感受,間 ...
一般的詞分上下闕,又叫上下片,上闕就是一首詞的第一段,下闕是該詞的第二段。這裡的“闕”指的是宋詞的一段。這只是字數較短的詞的分段叫法。總詞牌指的是詞的格式的名稱。
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詞又稱長短句。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和使用,所以給它們 ...
1、略無慕豔意的略釋義:絲毫。 “略無慕豔意”是絲毫都沒有羨慕的想法。出自《送東陽馬生序》。
2、《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在這篇贈序裡,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 ...
1、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意思是: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2、此詩句是出自宋代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原文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
“上闕”“下闕”是一首詞的前後兩部分,又稱上片和下片,“闕”此時等同於“片”或“聯”。
其實想分出上下闕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上下闕都是對稱的,和上下聯差不多,正規的書上都會在上下闕之間留一點空。《水調歌頭》的前面的那部分就相當一個引子,介紹作者寫這首詞的背景。 ...
春光的逝去。長恨春歸無覓處的意思是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出自於古詩《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著的一首七言絕句,作於817年(元和十二年)。本詩為作者初夏時節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白居易將自然界的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這也正是該詩妙處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