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名啟榮,字致本,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20世紀20年代,突破氨鹼法制鹼技術的奧秘,主持建成亞洲第一座純鹼廠,30年代,領導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銨的聯合企業,40至50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鹼與氯化銨的聯合制鹼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並使之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面積推廣,1926年中國紅三角牌純鹼入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侯氏制鹼法又稱聯合制鹼法,用於在工業上製取純鹼,由侯德榜於1943年發明,是世界上廣泛採用的制純鹼法。具體過程為:在飽和氨鹽水中(氨氣,氯化鈉都達到飽和的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從而發生如下反應:反應中的碳酸氫鈉由於溶解度低而析出,可以進一步煅燒分解為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其中二氧化碳可以再次進入反應重複利用。侯氏制鹼法的原理是依據離子反應發生的原理進行的,離子反應會向著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他要制純鹼,就利用碳酸氫鈉在溶液中溶解度較小,所以先製得碳酸氫鈉,再利用碳酸氫鈉不穩定性分解得到純鹼。要製得碳酸氫鈉就要有大量鈉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所以就在飽和食鹽水中通入氨氣,形成飽和氨鹽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鈉離子、銨根離子、氯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這其中碳酸氫鈉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餘產品處理後可作肥料或迴圈使用。
有“港島四大才子”之稱的蔡瀾,講飲、講食、講玩一樣揮灑自如,擁有“粉絲”無數。讓我們一道沉浸在蔡瀾妙趣橫生而又見解獨到的“食壇”中。
正如星洲沒有星洲炒米一樣,海南並沒有海南雞飯。
我到海南島到處找,找不到,問海南島的本地人,他們卻說:“有呀!”但給我吃的,卻不是我印象中的海南雞飯。那麼海南雞飯到底是誰發明的呢?追溯起來,應該歸功於新加坡“瑞記”餐廳的老闆莫履瑞這個人。莫履瑞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從海南島到新加坡,以賣雞飯為生,他與一般小販不同,用雙手提著兩個竹籠:一個裝雞,一個裝飯,圓圓胖胖的飯球頗有特色。如今,東南亞各地都出現海南雞飯,在國際酒店的咖啡廳或房間服務中,海南雞飯更和雲吞麵、印尼炒飯等被列入“亞洲特色”的菜牌中。
但是,現在市面許多食肆中所謂的海南雞飯,只不過是普通的白斬雞和白飯,其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真正的海南雞飯,做法並不簡單。製作海南雞飯,要用大量的連皮大蒜和生薑在油中炸一炸,再將一把蔥捲起來,以及馬來人叫“馬蘭”的香葉,一起塞進雞肚子中。
然後再煮一大鍋水,水開後加入一匙鹽;水再開,再加鹽,憑經驗決定水的鹹度。雞外皮抹上一層鹽,把雞放入湯中,燙5分鐘,撈起,過冷水河,水再開時,再燙一次。要看雞的大小,來決定燙煮的次數,不能默守陳規。最後把雞掛起風乾。燙過雞的水錶面浮著一層雞油,用它放入鍋中炸香乾蔥,再把米放入鍋中炒一炒,炒過的米放入另一個鍋中煮,煮飯的水也是用剛才燙雞的湯。用一半湯煮飯,另一半留著,加入高麗菜和冬菜一起煮,成為配湯。
用雞湯煮出來的飯,一粒粒獨立成形,還包著一層雞油,發出光彩,此飯方能稱得上正宗。吃時淋上醬油,單單是白飯,不吃雞肉,已是天下美味,無處覓。偶爾在飯中吃到炸得略焦的幹蔥粒,更香。
到食肆吃海南雞,點這道菜一般都是半隻雞或一隻雞,斬件上桌,碟底鋪有黃瓜片,有時覺得黃瓜比肉更好吃。
而雞肉是在什麼狀況之下最完美的呢?就是,絕對不能全熟。全熟的肉就像是爛布,完全吃不出雞的香味;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色,雞的骨髓還是帶著血的,才算合格。懂得吃海南雞的人,最享受那層皮。當今流行所謂的雞皮不肥不好吃,皮和肉之間有一層喱狀的膠汁最上乘。當時不知道什麼叫膽固醇,也沒有汙染,吃雞的皮,吸雞骨中的髓,大樂也。
如果嫌肉不夠,可多叫一碟雞雜,裡面有雞心、雞肝和雞腎、雞腸等,蘸著醬油吃,也是極品。
翻車是哪個朝代的 翻車是誰發明的
翻車最早出現在東漢,發明者是畢嵐。翻車又名龍骨水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於灌溉。
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臥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
1、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蔡倫改進。
2、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 ...
蔡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 ...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相傳麻沸散問世於東漢末年時期,是華佗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就發明的一種當時的麻藥。華佗,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名醫,被後人稱為中華醫聖,其醫術精湛,被後人當做榜樣。就連今天我們也經常見到許多康復病人在送給醫生的錦旗上,常常會出現華佗在世四個字,而華佗對後世的一大重要貢獻,那就是發明了麻沸散。 ...
1、現代的避雷針是由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其最開始的實驗是為了證明閃電的放電現象,從而做了一個用金屬導線連線並在金屬導線末端繫上一把鑰匙的風箏,然後再風箏放飛到雷雲中的實驗。後來再根據這個實驗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從而發明的了避雷針。
2、避雷針又叫做防雷針、接閃杆,是用來保護建築物、高大樹木等避免雷擊 ...
1、是中國的朗科公司。自1998年至2000年,有很多公司聲稱自己是第一個發明了USB快閃記憶體盤。包括中國朗科科技,以色列M-Systems,新加坡Trek公司。但是真正獲得隨身碟基礎性發明專利的卻是中國朗科公司。
2、快閃記憶體盤,是中國在計算機儲存領域二十年來唯一屬於中國人的原創性發明專利成果。 ...
由亨利·戈培爾發明。後由愛迪生找到了更合適的材料,即發明了實用性強的白熾燈,而燈泡早在1854年就出現了。燈泡,透過電能而發光發熱的照明源,燈泡最常見的功能是照明。伴隨社會的發展,對燈泡的利用也起著不同的變化,最初可能是為了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燈泡的使用上也有了明顯的變化,開始有了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