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是江西地區許許多多傳統文化的集合體,是一種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在江西文化中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涉及了江西大大小小地區的習俗,方言,飲食等等。那麼江西文化中究竟有哪一些傳統文化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書院文化
“江西書院甲天下。”江西是古代書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義門東佳書院和高安桂巖書院是中國設立最早的書院之一。宋代白鹿洞書院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華林書院延四方講席,鵝湖書院首創學術自由爭辯之風,白鷺洲書院以人才輩出、延續辦學800年而著稱。
在明代1239所書院中,江西地區就有238所,佔五分之一。據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其他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餘所之多,迄今儲存較完整的仍有85所。
贛文化
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系統。其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
臨川文化
臨川文化是以江西臨川為匯合中心,人文、風物、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徵,承上啟下的區域文化。臨川文化背景下誕生了宰相詞家晏殊及其兒子晏幾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醫學家陳自明,地理學家朱思本,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
贛南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人的進取精神、鄉土意識和淳樸務實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盛唐詩人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詩人曾幾、散文家魏禧、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吒風雲的將軍古柏、肖華等名人。贛南600餘幢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贛南採茶戲、東河戲流傳至今。
方言文化
古稱傒語,習稱贛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60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吉安三地區的各縣市;上饒、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贛州地區的、石城、寧都、興國、于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革命傳統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戲曲文化
明初形成的弋陽腔是南戲高腔源頭,演變成京劇、川劇等40多種戲曲。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代表中國古典戲劇最高水平,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江西因盛產茶葉在清中期逐漸形成的採茶戲。民種類豐富,有號子、漁歌、山歌、小調、燈歌等,以興國山歌最為著名。
1、瑞昌剪紙,是一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瑞昌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極大地影響了瑞昌剪紙的風格,既有南方的陰柔之麗,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陽剛之美,古樸豪放;2.湖口草龍,俗稱谷龍,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江西九江的一種習俗;3.全豐花燈是江西修水全豐鎮一項介於燈、戲、舞之間的藝術表演活動,主要特色是燈隊表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4.九江三聲腔,流傳了千餘年的九江三聲腔給後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又有代代民間藝人不斷充實完善,使得九江三聲腔歌詞在文學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臘月二十三習俗盤點 小年傳統民俗有哪些
祭灶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剪窗花
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寫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
沐浴理髮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髮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後進行。
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祭灶的
在中原地帶,臘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節日,據說這一天灶王會上天去回報人們在這一年中的行為善惡,玉皇大帝便根據灶王的回報,決定獎善罰惡的度數,如此規範人們的行為雖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國民俗中重要的傳統文化。
目前,對於祭灶,在很多上了年紀的人眼裡仍然是一項重要而神聖的儀式。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祭祀了“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爺,它就會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家庭吉祥如意,這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什麼是小年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1、除夕:吃年夜飯、圍爐火鍋、炸春捲、包蛋餃、吃潤餅。把紅包包壓歲錢放在枕頭下。
2、大年初一: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長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長的老人家家裡。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3、大年初二:在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 ...
多種多樣,例舉五個。具體如下:
1、南獅:起源於廣東南海的傳統民俗文化。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是民間體育藝術的典型代表,更是華人篳路藍縷、昂揚向上和奮發進取精神的寫照;
2、行通濟:廣東省佛山市一帶傳統民俗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 ...
1、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2、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3、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 ...
1、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2、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3、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 ...
1、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2、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 ...
嶺南文化就是中國嶺南地區文化,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尤其以屬於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為主,構成了嶺南漢文化的主體。 ...
1、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
2、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