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短文說明了閩西土樓的什麼特徵

短文說明了閩西土樓的什麼特徵

  短文說明了閩西土樓的宏大、壯美、結構精巧、風格獨特的特徵。歷史上閩西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匪患械鬥多發,客家人從黃河流域遷徙到這裡後,為了便於群居以及抵禦匪患,結合當時中原漢族建築而創造出土樓這種奇特建築,充分體現了經濟性、堅固性、防禦性、藝術性的思想。

  閩西是一區位名稱,即福建古汀州府八縣全境,今“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閩西的字面意思指福建省西部,自古以來皆指代福建省汀州府八邑地區,即如今的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

永定土樓:白髮魔石頭髮長了10年

  

  在龍巖永定集慶樓土樓內,一塊“白髮魔石”,賺足了遊客眼球。

  這奇石,乍一看,像“白髮魔女”,橢圓形的腦袋上,長著“白頭髮”,更加令人叫絕的是,10多年來,“白髮”一直在長,每年能長約2釐米。

  這石頭是有“魔力”,還是有生命?昨日,導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這叫“生髮石”,“頭髮”是一種附在石頭上的海洋生物,叫頭盤蟲。

  “白髮魔石”,客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這塊石頭不但會長頭髮,還會像人一樣掉頭皮屑。”在集慶樓土樓內,“白髮魔石”引來遊客陣陣驚呼。

  記者注意到,這石頭,除了“髮型外”,通體乳白色,橢圓形,跟普通的鵝卵石沒啥兩樣,“頭髮”長在“後腦勺”上。

  遠看,“白髮魔石”就像一個禿頂的“白髮翁”,不過,走近一看,這“白髮翁”顯然“老了”,在“腦袋”旁,掉了不少白髮。

  這“白髮魔石”直徑達40多釐米,重量達20多斤,“頭髮”長15釐米左右,“白髮”比正常成人頭髮略粗,而且不分叉。

  目前,這塊奇石是集慶樓客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不少遊客就衝著這“魔石”而來,遊客驚呼:“這不是梁羽生小說中的‘白髮魔女’嗎?”

  10多年過去,“白髮”每年都在長

  昨日,導報記者聯絡上這塊奇石的主人洪明章,他是名臺商,也是個奇石收藏愛好者。

  洪明章說,與“魔石”偶遇,是在10多年前。那時,他到漳州東山島“尋石”,看到一個漁民從海里撈起這塊石頭。

  “第一眼,我就被吸引住,收藏了不少奇石,唯獨這塊石頭,讓我感覺置身幻境,從未看過。”洪明章說,起初,他以為“頭髮”是粘上去的。

  不過,洪明章拿著放大鏡,認真看了半晌,他確定這就是一塊“魔石”,當即開價,把這塊石頭給買了下來。

  2006年,集慶樓成立客家博物館,洪明章把 “白髮魔石”,免費寄放在集慶樓內,向遊客開放。

  洪明章告訴記者,魔石最具“魔力”的一處是這些“頭髮”,雖然離開海洋,但是10多年來,還在變長,每年能長2釐米左右。

  此外,洪明章說,他把脫落的頭髮拿去燒,還能燒著,散發出一種“紫菜”的腥味。

  海洋生物頭盤蟲?

  多年來,洪明章請教過不少奇石收藏家,但是大家都無法說出石頭為啥長“頭髮”。

  這“頭髮”到底是什麼?導報記者也諮詢了省內一些大學的教授,不過,海洋生物教授沒親眼看過“魔石”,也沒法說出緣由。

  據悉,在沿海地區,民間有不少關於“白髮魔石”的離奇說法,有人說這種“奇石”全世界屈指可數,也有人說奇石是一種生物化石。

  導報記者注意到,2005年,在“全國奇石文化展”上,一塊同樣的“白髮石”,第一次引起學界對“白髮魔石”的關注。

  學界把這種石頭叫“生髮石”,此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曾對“生髮石”進行揭秘。專家發現,這種“頭髮”能燃燒,說明不是化石。其次,透過切片發現,這頭髮是空心的,證明不是海洋植物。

  專家透過大量國際資料檢索、種屬標本比對和對其外部管形態的詳細觀察,鑑定這“頭髮”是一種新的物種——— 多板直管頭盤蟲。

  石頭殘留營養物質

  據悉,頭盤蟲是一種較為低等的海洋動物,很少出現在中國海域,多數分佈在南極周圍海域。

  它的基本構造是,蟲體附在石頭或者貝殼上,然後蟲體的分泌物,形成一根細細的管子,這管子就是“白髮”,“髮根”就是蟲體頭部。

  “白髮魔石”如何形成?專家說,石頭在淺水中沖刷多年,形成鵝卵石,鵝卵石被衝到海洋深處,由於沒有大的海浪衝刷,頭盤蟲就開始附在上面生長。

  那麼,“白髮”離開海洋之後,為何10多年過去,還能生長?據悉,“魔力”的原因,可能是頭盤蟲的管子裡頭,還殘留有水分或者營養物質,在有水的情況下,“髮梢”還能繼續長,但是一旦水分沒了,“髮根”就死了,就會導致脫髮。

  據悉,“生髮石”原產於臺灣海峽的臺灣島南西側。20世紀60年代,一度風靡臺灣石壇,被稱為“毛髮石”。之後逐漸淡出石界,沉寂多年。近年被臺灣石商帶入大陸銷售,才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客家土樓分佈區域,主要分佈閩西南和粵東北

  客家土樓分佈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那麼,想了解更多的客家土樓知識,就跟隨小編一起來土樓文化好好了解吧!

  分佈區域

  客家土樓分佈的主要區域是分處博平嶺南脈西東兩側的閩西南和粵東北幾個縣市,特別是客家話和閩南話這兩大方言交界地區。如龍巖、湖雷、古竹、岐嶺、大溪、湖坑、下洋幾個鄉鎮,南靖西北部的奎洋、梅林、書洋3鄉,平和西部的蘆溪、霞寨、合溪、秀峰、九峰幾個鄉鎮,詔安西北部的秀篆、官陂2鄉,以及大埔東南部的雙溪、楓朗、桃園、豐順西部的官西,饒平北部的上善、三饒等幾個鄉鎮。

  歷史上自宋代以來,這裡是汀、漳、梅、潮4州分界線,迄今除極小析分以外,基本無變化。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汀、梅2州境內居民悉為客家人,而漳、潮2州邊境有客家人滲透現象。

  3種典型土樓中,五鳳樓主要分佈在永定高陂、坎市、湖雷3鄉,這裡平川面積較大,耕地多且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客家地區中盛產糧、煙、煤的聚寶盆,與一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瘠景象大不相同,應該看到,正是這裡的發達經濟提供了使五鳳樓得以建造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同時因為距離邊境衝突地區較遠,生存環境相對安寧。故住宅強調尊卑秩序而無須專注於防禦,五鳳樓總數甚少。

  方樓主要分佈在龍巖、永定、南靖交界地區。博平嶺縱貫其間,宋代至今,為汀、漳2川的區劃所在。方樓在3類土樓中數量最多。據目前對3至5層方樓的初步統計:龍巖適中鎮共有242座(另有遺址可查的,1864年太平天國戰時被毀38座,1924年軍閥混戰時被毀24座)。

  永定高陂鎮649座(其中2座6層),坎市鎮1016座(其中1座6層),撫市鎮統計暫缺,湖雷鎮609座,古竹鄉統計暫缺,岐嶺鄉376座,大溪鄉155座,湖坑鎮201座(其中6座6層),下洋鎮統計暫缺。南靖奎洋鄉34座,梅林鄉62座,書洋鄉230座。無庸贅言,永定方樓總數佔支配份量,撇開分佈零散的幾個鄉鎮不計,已有統計數字的6個鄉鎮共3006座。以平均500座計,則統計暫缺的3個鄉共1500座,則永定一縣3層以上的方樓總數超過4500座,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另須指出,上述全部方樓的樓主或建造者幾乎都是客家人。龍巖適中鎮居民屬性不明,其通行土話亦非客家話非閩南話,但“適中大樓建築師來自永定金豐,如肖姓,操木工而在適中定居”。南靖縣11鄉鎮中,8個鄉鎮全為閩南人,只有奎洋、梅林、書洋3鄉客家人閩南人混居,而且方樓集中客家人村落中。永定則為純客家人居住縣。

  方樓分佈地是平川向山脊過渡區域,這裡耕地較少,經濟較差,交通不甚便利,歷史上匪患械鬥多發。因而方樓同五鳳樓比,顯然秩序感減弱而防禦性增強。


福建歷史沿革都經歷哪些階段

  早期的土樓規模較小,結構較簡單,大多沒有石砌牆基,裝飾也較粗糙,形式上基本為正方形、長方形。對於最古老的土樓的研究,發現最早記載“土樓”的文獻是《重修虔臺志》。那麼,接下來跟隨小編繼續來土樓文化看看福建土樓歷史沿革都經歷了哪些階段?   歷史沿革   形成階段   宋元時期(公元11世紀~13世紀),是福 ...

客家的神奇

  參觀各式建築往往是旅遊中的重頭戲,從帝王宮殿到普通民居,從萬里長城到亭臺樓閣,每一處建築都有它看不夠、道不完的精緻與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見到了最令人震驚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其外觀既可以與古羅馬雄偉的競技場相媲美,又讓人懷疑許多現代體育館的設計是不是受了它的影響。由於土樓獨特的造型,龐大的氣勢及防潮 ...

探訪灌口百年回形

     說起土樓,人們會想到永定土樓、南靖土樓,這些土樓大多呈圓形。但在集美區灌口鎮卻有一座方形土樓,其內部呈“回”字形,別具一格。近日,記者前往灌口坑內村前山社,探訪這座經歷100多年風雨的“回”形土樓。   土樓由漳州人修建   這座土樓被當地人稱為“頂土樓”。據村裡的老人介紹,“頂土樓”修建於清代道光 ...

福建南靖“四菜一湯”

  分佈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的福建土樓,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其形狀有圓形、方形、橢圓形、弧形等。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 ...

神奇的客家

   參觀各式建築往往是旅遊中的重頭戲,從帝王宮殿到普通民居,從萬里長城到亭臺樓閣,每一處建築都有它看不夠、道不完的精緻與美妙。然而在福建的西部我見到了最令人震驚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其外觀既可以與古羅馬雄偉的競技場相媲美,又讓人懷疑許多現代體育館的設計是不是受了它的影響。由於土樓獨特的造型,龐大的氣勢及防 ...

迴響》奏響俄羅斯“中國文化節”

  客家土樓   據福建永定訊息,以表現客家人發展史詩的交響詩篇《土樓迴響》,近日在俄羅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廳成功上演,這是《土樓迴響》首次在莫斯科奏響,掌聲如潮。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中俄友好協會負責人及1000多名觀眾觀看了演出。   中國文化部於9月至11月在俄羅斯舉辦“中國文化節”,在這一框架 ...

梅林古鎮的文化

  來到福建梅林古鎮,就一定要看看當地的土樓建築,全鎮擁有方圓土樓900多座,被喻為“土樓王國”,這是福建人引以為傲的文化遺產。   早在元朝至正末年(1368年),唐朝名相魏徵公的第18代裔孫魏進興從寧化縣石壁溪徙居梅林後,從此魏姓族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為了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梅林人便在疏影橫斜的梅樹下、清清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