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石鐘山記原文

石鐘山記原文

  1、蘇軾《石鐘山記》原文:《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2、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3、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4、【譯文】:《水經》說:鄱陽湖口有石鐘山。酈道元認為下面對著深潭,微風鼓動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現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尋它的遺蹟,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塊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塊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敲擊,聲音還在傳揚,餘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它。山石被敲打時鏗鏘作響,到處都這樣,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為什麼呢?

  5、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觀察這座稱為石鐘的山。廟裡的和尚叫小孩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的響聲,我本來就覺得可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要向人撲過來;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雲霄中磔磔地鳴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地響著像鐘鼓的聲音連續不斷。船伕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湧進洞穴和裂縫,激盪撞擊便產生這樣的聲音。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的聲音,同先前噌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我於是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6、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想像去推斷它的有無,可以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夜晚乘著小船停靠在懸崖絕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譏笑李渤的淺陋。

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

  1、原文《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2、翻譯:《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石鐘山。”酈道元認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現在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尋它的所在地,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打它們,聽它們的聲音,南邊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能發出鏗鏘聲音的山石,到處都是,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夠觀察所說的“石鍾”。廟裡的和尚叫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豎立著,有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一樣,陰森森地想要向人撲去;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高空中發出磔磔地鳥鳴聲;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鐘鼓聲連續不斷。船伕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腳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度,細微的水波湧進洞穴和裂縫,波浪激盪便形成這種聲音。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支流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因此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根據主觀猜測去推斷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用小船在夜裡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漁人和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這個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嘆惜酈道元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辨石鐘山記李渤原文及翻譯

  1、原文: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餘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2、翻譯

  《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裡。”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餘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後能發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鍾來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裡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並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雲霄間發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並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伕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湧進那裡面,水波激盪因而發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於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用小船在夜裡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伕,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鐘山翻譯

  譯文。   《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裡。”酈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 ...

鐘山段意概括

  1、第一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對兩說的分別懷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說明人們對酈說的疑惑,這裡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沒有明說,這是一種客觀記敘,作者沒有輕率地判斷酈說的是非;用“餘尤疑之”,強調自己對李說的否定,這裡的“餘”字,就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對李說的態度 ...

鐘山裡的通假字有沒有

  《石鐘山記》中共有4個通假字。   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中的“函胡”為通假字。   “函胡”通“含糊”。   含糊:聲音重濁而模糊。   2、“至莫夜月明”中的“莫”為通假字。   “莫”通“暮”。   暮:晚上。   3、“汝識之乎”中的“識”為通假字。   “識”通“志”。   志:記住。    ...

小石潭原文及注音

  1、原文拼音   xiǎo shí tán jì   《小 石 潭 記》   táng dài   唐 代   Liǔ ZōngYuán   柳 宗 元   cóng xiǎo qiū xī xíng bǎi èr shí bù , gé huáng zhú , wén   從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

遊三遊洞原文及翻譯

  1、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裡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餘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 ...

竊讀原文

  1、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放學後急忽忽地從趕到這裡,目的地可不是飯店,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   2、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裡?左邊第三排,不錯……”走到門口,便看見書店裡仍像往日一樣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擔憂那本書 ...

核舟原文及翻譯

  原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