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福建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福建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二月二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鹹粥。鹹粥是以糯米、芹菜、蔥、蒜、蝦米、海蠣、肉絲等為原料,煮成的鹹味稀飯。二月二煮鹹稀飯,主要是因為古時的福州,物質不豐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時難得雞鴨魚肉,只能在過春節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採購一番,為大年三十和正月備足“糧草”(因為正月期間,許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場上不易買到合適的食品)。儲存了將近一個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經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將腐爛變質的時候了,節儉的家庭主婦就在二月二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飯,全家人圍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費。二月二之後,又開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飯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鹹稀飯的習俗就形成了。由於二月二源於清理、烹調正月富餘下來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餘食物的就煮,沒有富餘食物的就不煮。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節”熱鬧、規範的緣故。但是,二月二畢竟弘揚了福州人不鋪張浪費、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

  一、祭祀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神座設原李氏宗祠右側,稱關帝爺,有手持關刀的周倉相伴。村中又有關爺亭,設在下弄的祖祠前。二月初一日上午,凡村中秀才、民國間小學畢業生,統稱“公民”都須在這天到關帝廟祭祀關聖帝君,除特殊情況不得缺席。其餘人員不得參加祭祀大典。祭祀畢,關公神座伴著鑼鼓、執事抬往村中環遊。四鄉八里親戚都趕來赴會,家家戶戶作核打釋,熱鬧非凡。

  二、演戲

  初一至初三日下午演戲。關帝廟前,即李氏宗祠之側有座戲臺,專供二月二演戲之用。戲班向外地請,或京劇或漢劇皆可,視情況而定。經費由當年祖公田產收人支付。公民們圍坐檯下邊喝酒邊看戲,稱吃戲酒。戲酒是這樣形成的;每年由新登榜的秀才或小學畢業生負責,每人負擔兩桌。全村公民輪流,週而復始。每桌限坐5名公民、1人斟酒。前席空缺面對戲臺,供公民看戲。酒席菜餚很有講究,全是山珍海味、雞鴨魚肉,(肥肉、青菜不得上桌,)是最精美的佳餚,從中午直吃至戲散場。公民們出盡了風頭,備受村人尊敬。公民們榮登金榜之際,書院、學校還派出校丁送給喜報,張貼祖祠,以炫榮耀。

  三、游龍燈

  初一至初三連續三夜迎游龍燈。龍燈由全村人共同組織,稱老龍,以別於元宵迎遊的新龍,稱“雲從龍燈”,寓“風從虎、雲從龍”之意。龍燈有一燈會,村人不論貧富大都參加。每名燈友需繳納幾鬥稻穀作會費,為迎游龍燈的開支。龍燈在村中大街接燈,最長有200餘條板凳龍連線一起,組成一條長龍。沿村環遊時有搬有走,“喲喲喂喂”,氣勢非凡。衛護龍頭的那班人則全力衛護,以防龍頭被扳倒。在時搬時停、走走匆匆之中,導致一些花燈被砸爛、角子板斷裂。燈友們卻是豪興滿懷,自我誇讚:火燒花燈蓬蓬髮,一點不以為憾。翌日又重製花燈,踴躍上陣。沿村環遊三圈之後,龍燈遊至庵下壩圍燈。龍頭一圈又一圈將龍尾圍人其中,縮小到最大限度,而後迅步飛猛,將後面的燈友齊齊摔倒。越是摔倒越是豪興,甚而迎龍頭的要儘快結束圍燈,燈友們卻一次次將其扳回,直至興盡方休。

  “二月二”盛會的結束,意味著新年活動的全部結束。自此,村人開始投人繁忙的田間勞作。長校“二月二”盛會,是公民的聚會,是尊文重教之風的延續,深深激勵著子孫們發奮讀書,使之成為一個於國於家於村有利的好公民。

  長汀的“花朝”節,以往人們多在這天焚香照燭,迎送花神,向花神祈禱,姑娘們願花神保佑她如花似玉,青春常在,婚姻美滿。小夥子願花神護佑他找的心上人象花一樣豔麗漂亮。情侶們常在這天成雙結對到村外踏遊。自宋末明初起,這種迎送花神之俗,時行時輟。建國後,花朝節習俗仍保留至今,內容卻增加了物資交易。每逢“花朝”,各地商客紛紛雲集古城,邊貿市場及街上各類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商品交易盛況空前,使昔日質樸的“花朝”,又增添了今日經濟大潮氣息。

  長汀濯田“二月二”、新橋“二月五”,應同屬“花朝”習俗

  長汀除古城花朝外,尚有濯田的“二月二”、新橋的“二月五”之習俗,雖未稱“花朝”,但筆者以為從其時間與活動內容,形式看,均屬“花朝”習俗的變遷。濯田的“二月二”,與上述中原地區的“二月二”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濯田的“二月二”較現今河南一帶的更為純樸。家家親朋滿座,青年男女異常活躍,玩燈、唱戲連續三四天,其拉拉唱唱熱鬧情景不減當年。新橋卻只有二月初五一天,其習俗傳統,以男女青年郊遊踏青為主,與古時洛陽“二月二”習俗“士庶遊玩”更接近。故當地至今還留下風趣的“喔麥子兜”,(客家方言,意為麥子培土)之說,其實就是青年男女在郊外談情說愛時,偶遇熟人問起之託詞。與客家民歌唱的:“茶樹打籽叮噹叮,茶樹底下好談情,萬一有人來相問,兩人假作拈茶仁”一樣,是一種饒有情趣的託詞。

  古城“花朝”習俗與客家因緣

  古城“花朝”習俗緣於何方,筆者以為無論其習俗名稱、時間、形式乃至內容均與黃河流域的山西、河南等地相似,這當然並不是巧合,而是與客家先民的習俗緊密相關。

  長汀是閩粵贛三角區純客家縣之一,素有客家首府之稱。全縣40餘萬人口265個姓,其祖先多屬唐宋間(特別是南宋期間)從中原地區輾轉南遷的華夏子孫——客家先民。所以許多習俗保留著眾多中原地區的特色,和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長汀古城地處閩贛兩省邊陲,是古汀州的重鎮,自宋代起官家在這設有驛站,也是客家先民南遷時自西南入閩的一條必經之路。這裡土地肥沃,森林茂密,為跋涉南遷的客家先民提供了一塊良好的繁衍生息之地。古城鎮上饒、胡、王、李、彭等姓,除彭氏為南宋間遷入古城外,其餘四姓氏分別於唐末與北宋間入閩定居古城,且多來自河南陳留、淮陽、洛陽、汝南等地,自然在這裡就不難尋覓到古中州的習俗,其中花朝節就是一例。

貴州苗族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農曆二月二,黔東南州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祭橋的習俗。祭橋分為架橋和敬橋二種。架橋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主家無子。無子的人家架橋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來。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災,健康成長。架橋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橋,有的人架木橋,還有的人興架石凳(俗稱坐橋)。架石橋或木橋的多為求子,一般在節前就請人備好石料,請巫師占卜擇地,只等二月二動工。開工前,有的苗寨還要請巫師燒香燭紙錢,用麻線、揹帶、蜘蛛、魚、蛋、酒和幾尺紅布,進行祭祀儀式,方能動工。橋架好後還要由巫師剪符唸咒,貼於橋兩側,多數還興橋頭用石塊壘一土地廟,意為土地神守橋。 架石凳橋多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為。這類架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架橋,而是在水井邊、大樹腳、山坳口休息處,用石塊搭成橋(這類橋禁別人踩),供人休息。架橋者也把此石橋視為孩子們的橋,意為給孩子架個橋,保他平安成長,除病驅災。 農曆二月二這天,孩子們尤其高興。因為小孩子們這一天都得到特別優待:不必打豬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幹其它活兒,還能得到紅蛋,吃上好飯菜。這天即使犯了過錯,會得到大人的諒解,免遭打罵。 祭橋通常要在節前備好雞、鴨蛋、泡糯米,準備敬橋。沒有孩子的人家,則準備架橋求子。 節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飯、煮蛋。蛋煮熟後,染成紅色、綠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編織的網套裝上紅蛋,給幼小的孩子們吊在胸前,其餘的蛋同魚肉酒放進竹籃。早飯前後,人們帶上香燭紙錢,領著孩子們去敬橋。來到橋旁,在橋頭燃香點燭燒紙,擺上魚、肉、蛋、酒等貢品,口唸敬橋詞,求其保佑孩子。之後,敬橋者在橋旁共享祭品,此時若有人路過碰見,主人須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嗇,怕橋神怪罪敬橋不虔誠。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勸其飲兩杯酒,並送糯米飯、肉或紅蛋,讓其帶走,以示誠意。 然而,三穗縣寨頭的苗族村寨,則把祭橋作為了一種節日集會來舉行。從初二至初六結束,這期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吹笙跳舞、對歌、鬥鳥、剪紙比賽、工藝品展示、賽籃球等活動。二月二這天,他們認為是好日子,通常還有好幾對年輕人在這天舉行婚禮。但他們還是把祭橋作為重頭戲。初二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著盛裝,抬著豬、拿著鴨或雞來到位於寨頭東北面的一座叫也霧山腳下的一座橋上宰殺,把鮮血淋在橋上,然後把糯米粑、雞蛋、鴨蛋、米酒等貢品擺上,點燃香燭紙錢,燃放鞭炮。接著在橋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鍋灶,把殺死的豬、雞、鴨進行烹調。以此同時年青的男子就開始吹蘆笙,姑娘們就合著蘆笙的節奏跳起舞來。烹調好後,擺上酒菜,開始吃喝划拳、鬧酒、唱酒歌。因為是12個房族,加上房族中的親朋好友,人多的時候竟達萬人。 架橋敬橋的興起,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是苗族中有對夫婦,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務扁,夫婦倆勤勞忠厚,吃穿不愁,就是無兒無女。一天,一隻喜鵲落在門前樹上叫個不停。垢包和務扁就問喜鵲:“喜鵲,喜鵲,你這麼高興,知不知我夫婦的苦愁啊?”喜鵲回答說:“垢包、務扁啊,你們只要給我縫件白色短袖襖,讓我穿上擋擋太陽光,我就告訴你們怎樣才會有娃崽”。垢包和務扁說:“喜鵲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說縫件短袖襖,就是一百件,我們也心甘情願”。於是,務扁找出自己織的土布,給喜鵲縫了一件白短袖襖。喜鵲穿上非常高興,再也不脫。為答謝垢包和務扁夫婦,喜鵲就說:“娃崽從天上來到凡間,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過不來。你們只要二月二到溪邊小河邊去搭橋,娃崽就會到你們家來”。 垢包和務扁照喜鵲講的話去搭了橋,果然生了個兒子。為了紀念搭橋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橋的那天,就去橋邊敬橋。別人很想仿效這夫婦搭橋得了兒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橋。以後得了兒子又敬橋。人人仿效,成了習俗。 其實,農曆二月二在我國古代很早就作為春社節。《禮記 月令》載:仲春之月“擇元日,命人社”。元日,是一個吉利的天干日,《左傳》襄公七年記:“夏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孟獻子曰:“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從也”。春秋時,魯國用的是周曆,周曆的夏四月即是夏曆(農曆)的春二月。啟蟄是指冬蟄之蟲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啟蟄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蟲出土後舉行郊天之禮.郊天之禮指祭祀上帝。由於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時要以後稷陪亨。《孝經》雲:“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公羊傳》宣公三年記:“郊則曷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為神農後,“啟蟄而郊”便以祀后稷、祈農事為主要內容、並與傳統的二月祭土神活動複合在一起了。先秦時期的社神不止一個,且分等級,國、邑、鄉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為大社,諸侯立的社曰國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層的組織稱為“裡”,由二十五家組成,裡亦稱為“社”,是最小的祭祀單位。《古今圖書整合》引雲南《嵩明州志》雲:“二月初旬,以雞豕祭先農,鼓樂迎道。祭畢,則老幼男婦,群聚而飲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禮”。事實上,遠古時期,春社之時是氏族內部或相鄰氏族間的春季狂歡節,其間曾經盛行的雜交、縱慾行為,多同氏族統治者重視人口增殖,壯大氏族集團實力的願望相關聯。俗話說龍不抬頭不下雨,龍抬頭正是下雨的徵兆,從下雨聯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邏輯的。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育焉的必要條件,因而二月二便成為祈子的日子了。從二月二的祈子行為,似可看出遠古狂歡節的變型樣式延續下來的痕跡。

浙江畲族二月二龍抬頭習俗

  浙江畲族地區,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人們備祭品祭祀土地爺等神,以保佑鄉人平安。故當地有俗語謂:“二月二,殺雞請土地。” 農曆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裡的米不夠吃,又沒菜餚。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裡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飢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慾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讚不絕口,連問這綠裡夾白的飯是怎麼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廣西二月抬頭習俗

  桂東地區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曆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游 ...

四川二月抬頭習俗

  關於二月二,川北一帶還有個說法,“二月二,龍抬頭,蟲腳螞蟻往外流。”因此,有在房舍周圍撒灰驅蟲的習俗,傳說這樣相當於給蛇、蚯蚓、蠍子、蜈蚣等設定了一道“防火牆”,被草木灰圈起來的房舍即可避蟲害。 但是,記者在廣元城郊調查,沒有發現撒灰的現象。據蒼溪一名農村婦女介紹,二月二又是傳說中的雀兒會,這一天農人也 ...

廣東二月抬頭習俗

  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從春秋時期開始一直相沿,對於這種場景的描繪我們在很多史料及地方誌中都可找到。如西漢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 ...

江蘇地區二月抬頭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孩子要剃頭”。按照南京人的習俗,就是正月裡不剃頭,不管頭髮多長,都要等到二月二才剃。 1、理髮——“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孩子要剃頭”。按照南京人的習俗,就是正月裡不剃頭,不管頭髮多長,都要等到二月二才剃。 2、回孃家——“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到了二月二,各家都接女兒回孃家。 ...

二月抬頭習俗是什麼 民間風俗是怎樣的

  二月二龍抬頭習俗是什麼   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髮,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吃龍食   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 ...

二月抬頭習俗是什麼

  1、剃龍頭:民諺道“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農曆二月二是蟄龍昇天的日子,在這一天理髮,叫“剃龍頭”或“剃喜頭”,會使人鴻運當頭。借龍抬頭,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大人則寓意辭舊迎新。   2、吃龍食: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麵 ...

二月抬頭的來歷,二月習俗二月吃什麼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      農曆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