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圍,東北地區漁獵民族秋季狩獵活動的統稱。農曆八月是鹿的發情期,獵手在此季節常用吹烏力安,意為鹿哨。赫哲語稱誘雄鹿前來以便獵捕,因又稱這一時期為打叫鹿尾期。主要獵捕鹿、犴等野獸,將其肉曬成肉乾以備過冬。
打幹叉子也在這一季節。鄂倫春人多以安嘎出遠獵,為期約1月左右。赫哲人一般是夜間領著獵犬在江邊獵捕,不在外露宿。
秋圍,東北地區漁獵民族秋季狩獵活動的統稱。農曆八月是鹿的發情期,獵手在此季節常用吹烏力安,意為鹿哨。赫哲語稱誘雄鹿前來以便獵捕,因又稱這一時期為打叫鹿尾期。主要獵捕鹿、犴等野獸,將其肉曬成肉乾以備過冬。
打幹叉子也在這一季節。鄂倫春人多以安嘎出遠獵,為期約1月左右。赫哲人一般是夜間領著獵犬在江邊獵捕,不在外露宿。
立秋“咬秋”是什麼意思咬秋是指吃西瓜嗎
“咬秋”即吃西瓜,是舊時北方京津等地在立秋日的一大飲食習俗。
立秋這天有吃西瓜的習俗,叫做“咬秋”,俗稱“咬瓜”,意為天氣轉涼,西瓜少了。天文專家介紹說,“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在這天,我國民間流行貼秋膘、咬秋等習俗。在我國,任何一個節氣,都少不了吃,立秋也不例外。
立秋這天,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慾不振,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就要“補”,而“補”的辦法就是到立秋這天“貼秋膘”,吃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吃肘子,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紅燒肉以及各種肉餡水餃、燉鴨、羊肉串、涮火鍋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在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
立秋“咬秋”由來:
西瓜雖從宋代傳入中原,但種植並不普遍,所以那時並沒有產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風俗。但在西域,西瓜原產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因西域地處中國的西北,緯度較高,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採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嚐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而此時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
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有依依惜別之意。
南通有個風俗,立秋吃西瓜。聽老人們講,說是立秋吃西瓜,可以爛豬毛。意思是清除平時我們所吃東西時藏留於肚的一些垃圾,是一種美好的希望吧。
又據《二般秋雨齋隨筆》中記載,西域婦女擇立秋之夜到田間去摸瓜,稱之為“摸秋”。可能和西瓜的形狀像孕婦的大肚皮,瓜內有子象徵有兒子有關。在我國習俗中,“瓜”總與繁育後代有密切關係。
1、“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2、“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3、“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