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秦始皇的父親到底是誰

秦始皇與漢武帝誰更偉大為什麼

  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是比較出色的一代君王,兩位君主的簡介分別如下: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豐功偉績。

  漢武帝是政治家、戰略家,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攘夷拓土,國威遠揚,另有開闢絲綢之路,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並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佈太初曆、興太學,影響極為深

秦始皇究竟是誰的兒子

  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秦楚的兒子。

  秦莊襄王,後改名楚,中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秦孝文王之子,秦王政之父。嬴姓,趙氏。公元前249到前247年在位。於孝文王死後繼位,在位三年病死。葬於葚。

  異人曾在年輕時作為人質居住於趙國都城邯鄲,因為秦國屢次攻趙,他的處境很困難。這時,有個衛國大商人呂不韋知道了他的情況,認為他是“奇貨可居”,決定進行一次政治賭博,於是,設法結識了他,成為密友。呂不韋用重金買通了秦孝文王寵愛的華陽夫人,使她勸說秦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為了博得出生於楚國的華陽夫人的歡心,異人在呂不韋的授意下,改名為子楚。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繼位三天後突然中毒而死,異人繼位。

秦始皇到底是誰的兒子

  1、秦始皇的父親為秦莊襄王子楚,原名異人,母親為趙姬;

  2、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3、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秦始皇13歲時登上王位,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即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是被殺的

  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並非被殺。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正史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秦始皇死後,趙高、胡亥和李斯密 ...

和漢武帝的功勞大

  從功:秦: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國沒象歐洲一樣分裂成很多國家,完成了度量衡及思想的統一,使中華的思想得到了一致的認同感。不象歐洲一樣,各自有自己的思想。漢:完成了國家事實上的統一,但這種分裂只是人心的分裂,各國王都想當皇帝,而不是分而治之。抵禦外界入侵,使國家自尊和自豪感空前強大。   從過:秦:幾個大工 ...

父親

  1、秦始皇的父親是秦莊襄王。   2、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3、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秦莊襄王 ...

父親

  1、秦始皇的父親是秦莊襄王。   2、秦莊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3、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秦莊襄王 ...

父親到底是

  歷史上關於秦始皇爸爸究竟是呂不韋還是嬴異人,並沒有直接有力的證據,但根據史書來推斷,秦始皇的爸爸是嬴異人,並非呂不韋。   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生性風流,曾經是呂不韋最寵愛的姬妾,趙姬能歌善舞,情商極高,一心想要高官厚祿的呂不韋於是計劃把趙姬送給嬴異人,好讓趙姬在嬴異人身邊為自己吹吹枕邊風。   呂不韋的計謀 ...

真正的父親

  秦莊襄王,又稱秦莊王,嬴姓,趙氏,本名異人,後改名為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國君。   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莊襄王三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歲。秦莊襄王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韓森寨村。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後,追封秦莊襄王為太上皇。 ...

死前遺詔是讓繼承皇位

  1、秦始皇遺詔是長子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但是趙高聯合胡亥李斯等人串改遺照,賜死扶蘇,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   2、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指責為臣不忠,讓他們馬上自殺,不得違抗。接到詔書後扶蘇淚自殺了。蒙恬不願這麼糊里糊塗地自殺,他說:“皇帝巡遊在外,命令我帶兵三十萬戍邊,這是天下重任,如何能見個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