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重點字有:
1、 “夫秦之為無道也”中的“之”;
2、 “致之齊”中的“致”;
3、“周賴大國之義” 中的“之”;
4、“懷挾挈”中的“挈”;
5、“非效醯壺醬甀耳”中的“效”.
6、“周之君臣,內自盡計”中的“盡”;
7、“使陳臣思將以救周”中的“以”;
8、“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中的“挽”;
9、“願大王圖之”中的“圖”。
《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重點字有:
1、 “夫秦之為無道也”中的“之”;
2、 “致之齊”中的“致”;
3、“周賴大國之義” 中的“之”;
4、“懷挾挈”中的“挈”;
5、“非效醯壺醬甀耳”中的“效”.
6、“周之君臣,內自盡計”中的“盡”;
7、“使陳臣思將以救周”中的“以”;
8、“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中的“挽”;
9、“願大王圖之”中的“圖”。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翻譯:現在由於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全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1、“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意思是: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2、本句出自蘇軾的《留侯論》
開頭一段是立論,提出能忍、不能忍這個命題。“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是泛言,舉凡忠勇、堅毅等等超乎常人的節操,全都包括在內。以下則扣住《留侯論》本題,加以申說,將“過人之節”具體到“忍”字。
說“忍”,又是從“‘勇”字來說,提出匹夫之勇不算勇,只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說,能忍,才是大勇;而其所以能忍,又是因為抱負甚大,志向甚遠的緣故。
表面看來,勇和忍似乎是對立的,作者卻指出了它們的統一性,充滿辯證法,非常精警深刻。這是作者的基本論點,也是全篇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