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鄉的一曲獨特音樂“河曲民歌”
窮鄉的一曲獨特音樂“河曲民歌”
河曲是山西地區一種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由於地處黃河彎道,山西的河曲歷史上交通阻隔,老闆姓災難深重,這一些特殊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老闆姓們每年春去冬來。每個人對於河曲文化的瞭解都不太相同。
那麼,大家對於河曲有多瞭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河曲民歌的歷史溯源
河曲民歌屬山歌體裁。它形成於何時尚無確定,但在山曲基礎上形成的“二人臺”,據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方誌中就有明代河曲“戶有絃歌新治譜,兒童婦老盡歌謳”的記載,足見其歌唱傳統的久遠。河曲縣歷來以農耕為本,歷史上十年九旱,饑荒嚴重,交通閉塞,逐步構成了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從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河曲民歌這一珍貴的藝術品種。河曲民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唱與孕育期,久唱不衰。
河曲民歌的藝術特色
河曲民歌吟唱內容十分豐富,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它“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盡顯地方民俗風情。它採用比興、反覆、排比、重疊、對稱、雙關、誇張等手法抒發生活的喜怒哀樂。河曲民歌旋律簡單、優美,音程跳度大,音調高亢、遼闊,節奏比較自由,口語化的裝飾音較多,具有鮮明的山歌風味。同時,河曲民歌唱詞內容深刻,曲調豐富,在詞曲結構方面採用上下句體式,上句起興,下句表情,往往一個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種深邃的感情狀態或描繪出一種逼真的生活畫面,像“山在水在石頭在,人家都在你不在”、“聽見哥哥唱上來,熱身子撲在冷窗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河曲民歌中的經典——《走西口》
《走西口》是河曲民歌、乃至山西民歌中最著名的一首,民歌《走西口》是從二人臺《走西口》轉化而來的。《走西口》有很多版本,或長或短,一劇多曲,但敘述的都是咸豐五年,一個名叫孫玉蓮的女子送別新婚丈夫太春走西口時的情形。西口路上一幕幕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情景讓河曲人感受頗多,意味頗多,於是有感而發終成大麴。其實,物質上的窮困絕非精神上的貧乏,枝繁葉茂的民間藝術往往就根植於窮鄉僻壤的瘠地旱田裡。情感與真誠才是藝術的第一營養液,藝術何嘗有窮鄉與富鄉、僻壤與中樞之別。通都大邑較之晉西北偏隅一陬的河曲繁華富饒得多,但其地域卻無論如何也產生不了如《走西口》這樣經典的河曲民歌名曲來。
千燈,聽一曲古老的崑腔
走在千燈古鎮那條據說是全江蘇最長的石板街上,聽兩邊老房子裡傳出委婉細膩的崑曲曲調,讓人忽然想到,要把崑腔和千燈聯絡起來。
千燈浦是一條筆直的河道,兩岸高低錯落白牆黑瓦的房子本來就很有水鄉特色,更難得的是千燈浦的來歷並不再牽扯什麼名人,而是和吳越征戰時的普通將士有關。甚至鎮名千燈,最初也來源於千墩,而所謂千墩就是指吳凇江畔的第一千個土墩,每一個土墩下埋葬著多少將士,埋藏著多少故事已無人知曉,而整整一段吳越征戰的歷史卻隨著千燈浦的流水一直流淌到今天。
千燈浦上最可看的是一些橋,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座建於明清時期的拱形環龍石橋。而千燈浦的兩岸,一邊是高低錯落的江南民居,一邊是供人休息的廊棚,從廊棚這邊看河上的石橋、房子和鶴立於民居之間的秦峰塔可以找到最好的觀看和拍攝角度。
千燈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的家鄉,顧炎武之前,顧家四代進士,官階都不算低,顧家的殷實根本就是順理成章的。鐵證就是顧家庭院裡的老樹,幾百年的時光,老樹都有些參天的意思了,想起誰說過的暴發戶和世家的區別在於院子裡的樹,才知道顧炎武敢於冒失去這一切的危險和清庭抗禮,勇氣實在是可嘉的。
顧炎武的故居以及亭林墓當然都是遊千燈必看的地方;而秦峰塔和千燈浦沿岸的民居構成經典的水鄉圖畫,是不得不拍的景色;此外,延福禪寺裡有世界最大的玉臥佛;而喜好崑曲的自然要到顧堅紀念館去,這中間又有些朝聖的意思了。
聽一曲深情款款的“花兒”
“花兒”會是個浪漫的節日,因為平日禁唱的情歌終於有了個光明正大的宣洩口;這也是個狂熱的節日,數不清的歌迷和歌手,一場會接一場會地趕,都是為了這深情款款的“花兒”,聆聽或演唱,都有說不盡的韻味。
從某種意義上說,唱“花兒”是有季節性的。青海的高寒氣候,每年的穀雨之後,才迎來春暖花開的日子。這時,桃杏花開滿樹,地裡春麥生機盎然。拔草季節到來,在青海,拔草全是婦女的事,婦女們紛紛下地幹活,這既是她們一年裡最忙最累的時候,也是她們放開歌喉大唱“花兒”的季節。這時,農活不多的小夥子們,就趕到田邊找姑娘、媳婦們對歌,從拔頭遍草時起,“花兒”就漫開了(在青海,唱“花兒”又稱漫“花兒”),歌聲此起彼伏,一直要唱三遍把草拔完,方才罷休。春耕過後,好戲出場,在秋收前農曆的四、五、六月,大大小小的“花兒”會進入“盛放”的高峰期。
到“花兒”會這天,男男女女都穿得格外豔麗,如果你參加的是一場藏族的“花兒”會,會看到人們身穿各色綢緞做面的藏袍,每人頭戴一頂大簷氈帽,帽上插滿真假花卉,腰間繫刺繡精美的腰帶,脖子上手上頭上還掛有閃閃發亮的飾物,加上遍地盛開鵝黃色的油菜花,真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會場裡歌聲四起,男女歌手無不大大方方亮起歌喉,連五六十歲的老媽媽和八九歲的小姑娘也不甘示弱。個人獨唱的“花兒”較少,多為對唱。人們打著大傘,搖著彩扇,觸景生情,邊走邊唱。當地群眾常用蓮草擰成長繩或用竹條、柳枝放在歌手經過的路上,以示攔路。民間有這樣的諺語:“馬蓮繩,攔的寬,寬似鐵打的虎牢關,你對不上時底下鑽。”被攔的歌手必須停下來對歌或唱歌,問啥對啥,自由自在,等攔路人過足癮兒了,才放開馬蓮繩讓他們透過。青年男女也透過“花兒”會來尋找愛人或表達情感。
一曲相思原唱
1、《一曲相思》由歌手龍飛和門麗共同演唱,酒瘋作詞,凡間精靈作曲,該歌曲2013年發行。
2、歌曲資訊。一曲相思(feat.門麗)- 龍飛。詞:酒瘋。曲:凡間精靈。
3、部分歌詞。男:自從見到你的一瞬間。我的思念從此開始蔓延。時光不曾停歇肆意流轉。無法擱置入骨的思念。女:可曾記得說好的明天。還記得 ...
一曲紅尖原唱
1、《一曲紅塵》是星光大道冠軍郭少傑演唱的歌曲,該歌曲是由劉海東詞曲,編曲是李凱稠,由看見音樂(北京)有限公司於2013年發行。
2、民國時期的一個水鄉小鎮,“郭少”和“阿瑾”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每天上學倆人結伴而行,琴棋書畫,相談甚歡。大家閨秀“阿瑾”並不嫌棄家境貧寒的“郭少”,經常接濟他,照顧她 ...
天涯海角有窮時下一句
1、天涯海角有窮時下一句:只有相思無盡處。
2、意思是:天涯地角再遠也有窮盡終了那一天,只有懷人的愁思卻是無限綿長、沒有盡期啊。
3、出自《玉樓春·春恨》
宋代: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 ...
牽絲戲一曲所謂明朝野史的出處
《牽絲戲》出自傀儡戲,也叫懸絲傀儡、提線木偶戲,盛行於宋代,該戲傀儡多以木製,形體約一尺上下,四肢及頭部和關係部分皆綴以線,表演者則在上方提線操縱傀儡動作,該戲具體表演可參閱宋吳自牧 《夢粱錄·百戲伎藝》,宋人劉克莊 《觀傀儡》詩:“酒闌有感牽絲戲,也伴兒童看到明”。 ...
一曲相思歌詞
一曲相思 - 半陽
詞:半陽
曲:可澤
編曲:可澤
混縮:宋馬超
母帶:李浩
製作人:可澤
OP:壽光堅誠
這人間裊裊炊煙
和風花雪月浪漫
痴情人多半貪戀
愛恨情仇都好看
又讓你痛不欲生
又讓你趁醉裝瘋
終有天脫胎換骨
直到哭著笑才懂
欲問青 ...
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變成成語
別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味)。
獨具一格,解釋為單獨有一種特別的風格、格調。
標新立異,意思是獨創新意,理論和別人不一樣。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張、見解或創造出新奇的樣式。也指為了顯示自己,故意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吸引人。 ...
飛鳥去不窮下一句
連山復秋色。出自唐代王維的《華子岡》。
全文: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
譯文:百鳥聚集在天邊飛來飛去,周圍綿延的群山已都呈現出一片秋色。置身於這滿是蕭瑟之感的華子岡,心中的惆悵感傷無窮無盡啊!
註釋:何極,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沒有窮盡、終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