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時間2020+是幾月幾日
立春時間2020 是幾月幾日
立春時間2020 是幾月幾日
問:立春時間2020是什麼時候,是幾月幾日?
答:2020年立春時間是02月04日,星期二,農曆正月十一
立春含義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
秦漢以前,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佈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所對應的地域是位於北迴歸線上的嶺南地區。
冬春的分界線,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立春時(鬥指寅,太陽黃經達315°),那一線以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但我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或立夏時才入春。“立”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
2020年幾月幾日立秋 2020立秋什麼時間幾點幾分
2020年幾月幾日立秋2020立秋什麼時間幾點幾分
2020年立秋時間:2020年8月7日星期五,09:06:03。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髮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有什麼活動?
1、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2、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發展至今,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立冬時間2020幾點幾分 2020立冬是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幾秒
立冬時間2020幾點幾分 2020立冬是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幾秒
2020年立冬時間是在11月7日早上的7點13分46秒。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樣,古人同樣在這個季節用占卜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陰(陰雨),一冬溫(暖冬)”。
不無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這天,皇帝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禮。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不同地區風俗活動: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南京
南京人在立冬的時候喜歡吃肚包雞,可能有些人對肚包雞還不太瞭解。這其實是一種廣東菜,做法就是用豬肚子包住整個雞來進行烹飪的菜,一開始這道菜是專門給坐月子的女性吃的,因為非常滋補。
過去,南京人做肚包雞,採用的輔料多為:味精、白胡椒粒、黨參、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興一帶,則喜歡用水發黃豆、八角、小茴香、紹酒、蔥等之類,因此各地所謂的肚包雞,其做法與味道肯定是有差異的。
蘇州
蘇州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立冬的時候吃螃蟹,因為天氣再冷一些之後就沒有螃蟹吃的,而這時候的螃蟹還是非常美味的。提醒各位朋友,吃螃蟹的時候不要再吃柿子等等涼性的東西,防止造成身體不適。
潮汕
潮汕人講究立冬進補,認為立冬日是進補的最佳日子。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參、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福建
立冬在福建還有一種說法叫做“補冬”,從這個名字相信大家就能看出,福建人認為在立冬這一天應該大補,甚至有的人認為一年不管吃多少補品,都不如在立冬這一天吃的補品有效果。
根據福建人傳統,“補冬”是僅次於春節、元宵節的又一重大節日。認為在立冬時刻進補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補”的說法。“補冬”的食物從豬、牛、羊、狗、兔、雞、鴨、鵝、火雞、鴿、鵪鶉等肉類,到鷓鴣、紅膏蟳、鱉、鰻以及水鴨等山珍海味,採用煎、熬、煮、燉等烹飪方式補身子。
黑龍江
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2020大暑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 2020大暑節氣具體時間
2020大暑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 2020大暑節氣具體時間
2020年大暑時間:7月22日16點36分44秒。
陽曆時刻:2020年7月22日16:36:44,星期三
陰曆日期:二〇二〇年六月初二,星期三
開始時刻:2020年7月22日16:36:44,星期三
結束時刻:2020年8月7 ...
處暑時間2020幾點幾分幾秒 今年處暑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處暑時間2020幾點幾分幾秒 今年處暑是幾月幾日星期幾
2020年處暑時間是8月22日23:44:48,星期六,農曆七月初四日。
2020處暑日子好嗎
農曆:二0二0年七月初四日
公曆:2020年8月22日,星期六,獅子座
【今日老黃曆所宜】
嫁娶移徙作灶修墳修造祭祀出行
牧養 ...
2020年處暑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 2020年處暑準確時間
2020年處暑是幾月幾日幾點幾分 2020年處暑準確時間
2020年處暑時間是8月22日23:44:48,星期六,農曆七月初四。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時間點為公曆8月23日,太陽到達黃經150°。
處暑節氣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 ...
立秋是幾月幾日2020 今年立秋具體時間
立秋是幾月幾日2020 今年立秋具體時間
2020立秋時間:2020年08月07日 星期五 (庚子年(鼠年)六月十八)。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 ...
2020穀雨是農曆幾月幾日 2020穀雨時間
2020穀雨是農曆幾月幾日 2020穀雨時間
2020穀雨是農曆庚子年(鼠年)三月廿七,公曆時間是2020年04月19日,星期日。
穀雨,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時間在每年4月20日或21日。鑰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天雨其谷於水也。雨讀作去聲 ...
2020春分是幾月幾日 2020春分時間幾點幾分
2020春分是幾月幾日 2020春分時間幾點幾分
2020春分是2020年03月20日,05:58:20
2020年分三侯
玄(元)鳥至:燕來也。
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
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於陰。其光乃發,故開始閃電。
春分 ...
2020年芒種的具體時間 芒種是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幾秒
2020年芒種的具體時間 芒種是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幾秒
陽曆時刻:2020年6月5日,12:58:18
陰曆日期:閏四月(小)十四星期五
時間計算公式: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Y/4,21世紀 C=5.678,20世紀 C=6.5。 ...